标签:
宣讲会迷茫 |
分类: 自我探索与职业选择 |
当初因为听了校园宣讲会,现场就被迷得神魂颠倒,乃至从那以后一直一门心思想往这个公司里钻,甚至忽略了很多其他公司的机会。第一次往这个公司投递简历没有等到下文,不罢休;第二次又在网上递交了申请和简历,果然被叫去面试了,但在候场时就发现情况不乐观,竞争对手多如牛毛;最后,一次的偶然机会发现一名学长在这家公司里做事,通过他的关系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个实习的名额。那时候其实我已经毕业,别人都已经签约而我却仍是个实习生的身分,但我丝毫没有怨言。实习阶段很短,也确实让我见识了在宣讲会上听来的美妙场景,由于抱有对这个企业无限的热爱,我期望转正的想法表露无遗。
正逢有两名职员同时辞职的当口,公司因为紧缺人手而优先考虑了实习生。我就这么被“幸运”地招了进来。然而加入公司和正式成员们一起工作时,才渐渐发现美好的期待一点点在被颠覆。工作到现在,一年未满,近300天的岁月里,几乎一半以上是在加班中度过,有时候连节假日都无奈地搭上了。我所听闻到的“团队之间惺惺相惜、亲人般温暖”似乎也没切身感受到多少。进了这家业内知名的公司,现在给我的感觉似乎更像是上了“贼船”,而这一切背后的因果全是缘于那场令我痴迷的宣讲会。也不知道当时怎么会头脑发昏到那个程度,竟然听罢如此执着于进这个企业。看来,宣讲会上听来的不能全信,我就是最典型的“牺牲品”。
毕业两年多 小艾 宣讲会和现实似乎差很多
临近毕业那会儿,对社会的认识少之又少。什么500强、上市公司顶多只是知道一个名字,再深入的了解就一点没有。所以,很多大公司的校园宣讲会就成了我们最热衷的赶场活动。很多时候我会不惜跑去其它学校听宣讲会,比如毕马威在上外的宣讲会就激情盎然。通常四大会计事务所当场不收简历,但是学生可以和HR等工作人员现场交流。另一场听了外交部举办的校园宣讲会,也让人热血沸腾。听过几场以后,自己突然变得有动力起来,对未来满怀憧憬和信心。
但到了现实中求职的时候,却猛然发觉好多东西跟宣讲会上听来的大不一样。网申时,感觉一些好公司的招聘人员对非名校生的应聘者会持有不屑的态度,一点也不符合那些公司在校园宣讲会时当众宣称的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让人很心寒。后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进了一家来做过宣讲会的企业,当初也是看好那里融洽合作、亲切平和的工作氛围。但是,亲身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现实里,工作量分配的不合理、培训等机会的稀缺、同事和上下级之间复杂难缠的人际关系跟当时在宣讲会上介绍的完全不一样。宣传和现实还是差好多,这也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到。
明知是做秀还是不依不饶 应届毕业生嘉嘉
记得有一次在头脑风暴里看到一个讨论“该选择外企还是民企”的话题。当时在座大学生清一色选择了外企,台上有些民企老总就有点不服气,阐明民企也有一大堆的好处。后来大学生们辩解到,是你们宣传力度不足,大公司的宣讲会就不一样,很有说服力。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很多外企大公司就是借用了校园宣讲会的形,式让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但是校园宣讲会参加多了,也不免发觉它的流程落入俗套。人力资源头目致欢迎词、公司宣传片播放、公司现状和发展前景介绍……反正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等把台下的情绪煽动起来,马上转入新员工发言,吹捧公司的发展平台好、福利待遇佳、升迁机制灵活。这套现身说法很管用,让学生不得不信。紧接着,效果就明显了,很多人就被轻易“噱”了去,当即成为这个企业的忠实粉丝。
大公司心里很清楚,对于为找工作而犯愁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介绍+招聘”的联体模式最具诱惑力,因为省时而且便捷。只要办宣讲会,不怕学生不来,如此低成本的传播效果比花大价钱做广告要好。不管有没有招聘计划,也不管到底要招多少人,举办校园宣讲会总归是有益的。而对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非常郁闷的一点是:明明知道有些企业就是在做秀,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前去捧场,还要竖起已经对某些言词听出老茧的耳朵专心听讲,不为别的,只为了那可能存在的微乎其微的一丁点儿的希望。
出处:申江服务导报
后一篇:宣讲会是成功踏入职场的阶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