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学生活与成功人士案例 |
大学里做了四件事 毕业求职对我来说非常容易
我在大学只做了4件事
我是1999年从重庆一个县城考入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牌子不硬,而我又是专科生,心里那些酸楚是没有几个人能理解。
对于未来,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努力学校课堂的知识,三年后,回到那生我养我的乡镇然后做一辈子的老师;二是另寻出路,留在城市。
我选择了后者。现在盘算,大学我只做过4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我对自己说,再也不想回到那小山村了,我既然来到了重庆,就一定要留下来。这件事情,如果用职业规划的术语就可以称作“树立目标”吧。
第二件事情是,我重新审视了一次自己,我发现,我的长项和爱好并不在于教书,相反,比较喜欢搞一些文字工作,比如写新闻。这件事情用职业规划的术语可以称为“认识自己”。
第三件事情就是“角色定位”,我思量了自己未来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一个大家都在往老师这条道路上行走的高校里,搞新闻工作,我想一定会引起重视,同时学校的院报、广播台等很多资源都可以被我利用。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定位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如果不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看自己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不一定能成功,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对开拖拉机很有心得,但是社会早已不需要这样的人才,你往开拖拉机这条职业道路发展,那必然失败。
第四件事情就是,做了一次早起的鸟儿,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是真正有多少人愿意在做这早起的鸟儿呢?我是从大一开始去报社实习的。我读了三年大学,实习了五次。有大学生会问,你怎么去联系实习单位啊?我是那直接去敲总编辑的门的人,因为对我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是没有一点社会关系的,我只能靠我自己。通过几次实习,我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他们甚至直接影响到我找工作;同时,我获得了新闻实战的经验。
第一份工作为什么那么容易?
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找工作特别难,特别是第一份工作。但是大学做的四件事情,却让我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工作。
2001年10月,我通过以前实习时带我的老师的帮助顺利进入《重庆商报》实习,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主流媒体实习,此前我为了节约费用都是在当地的小报实习的。这次实习的机会,我非常重视,自然工作也非常努力。那是重庆的三伏天,为了找新闻,我经常是早上6点起床,一直在大街上跑到下午。有时候汽车开过的热浪会把我打晕,而最舒服的日子,就是能到商场去乘凉。
不过努力没有白费。不久,《重庆法制报》招聘,我就被我的实习老师推荐过去了,而当时直接领导我的《重庆法制报》的负责人,也是我原来实习时的老师。
有这些关系的存在,再加上我的努力。我在《重庆法制报》的见习记者生涯过得非常顺利,记得我第一个月的稿费就是800多元,比许多老员工的稿费还多呢?
有人总说专科生会非常不自信。我不这么认为。人们的自信都是来自于比较,我作为一个专科生能做得那么好,而那些老员工,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本科生,还没有我做得好,你说我有自信吗?
一个需要注意的背景是,我当时还离大学毕业还有半年。
新企业还是老企业?
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时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是存在困惑的,比如是选择一家老企业,还是选择一家新兴的企业呢?
2002年5月,即将签约《重庆法制报》的时候,我辞职到了《21世纪人才报》。
我当时是这样平衡自己的选择的。
《重庆法制报》是一个老报社。它和所有成熟的企业一样,它的优势在于,工作压力不大,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同时收入相对稳定。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问题,比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叫行为准则,新人更多的是去适应,难有机会出头,如果新人很优秀,往往会成为老员工的眼中钉。
而当时的《21世纪人才报》是一个新型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还没有定型,对于新人来说,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看过招聘信息,我就给《21世纪人才报》发了简历,不久就接到了报到的通知。其实当时前去应聘的不乏名牌大学的学生,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我这个专科生,我至今没有搞明白,也许是我发过那么多的稿子证明过什么吧。
到《21世纪人才报》上了一个月班以后,我才从重庆教育学院毕业。
不是最强的,但很勤奋
曾经的《21世纪人才报》是非常辉煌的。有着众多的新闻高手、他们除了出自国内外的名牌大学,还有很多人曾经在《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效力过。
作为一个专科生,我的压力不小。多年以后,我的总编告诉我,我到报社三个月的时候就曾经想把我开除的,不过看我实在太认真了,就没有忍心。
现在想来,不夸张的说,我的确是当时报社里最勤奋的几个之一。
我记得当时的编辑都是编两个版的内容,我除了也要编两个版面的内容,还主动接了两个北京编辑在重庆的出版工作。实际上,我一周就要做4个版面。
如果只是勤奋,你就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做到永远。如何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突现自己,这是每一个新入职的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样考验中当年的我。
我在《21世纪人才报》干了1年的时候,我要求自己必须在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中脱颖而出。采用什么方法呢?
说句很自私的话,都说编稿子的人是为记者做嫁衣,除了编稿子,为什么不在写稿子上下功夫呢?事实上,我有写稿子的能力。
所以,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我开始努力写稿子。
那几年,我先后发表了《万州第一贪狱中攻读MBA争议》、《百万富妹陷入征婚困局》等稿子,这些文章既引起了社会的反响,同时自己也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开阔视野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
2004年2月,我去了北京。这是在我再三要求下,报社才同意我到北京运营中心的。我和另外三位同事,在北京做一个新的周刊《雇主周刊》。
在重庆干得那么顺利,为什么非要去北京呢?答案有两个。
人是容易满足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是容易懒惰的。我害怕自己被自己打倒。另一方面,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传媒业发达,我想到北京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在北京因为报社的合作关系,我还一度成为了一家美资企业的员工,也算体验了美国企业的管理。
美国企业真是有意思啊。他们不要求员工向机器一样运转,而是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不刻板地要求员工就得有个员工的样,而是尽量让办公环境轻松一点。
?/P>
记得我们的一个女上司,经常都会和我们拥抱,后来每次同事之间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今天被抱了吗?”
不过,美国企业是喜欢直接地谈钱的,那时候我们做的一本叫《TEAM》的杂志,刚被他们投资不到5个月,就开始提出了经营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居然要求我们做采编的人员也要做经营。
一个新闻采编人员失去了新闻的理想,而天天想着如何赚到钱,那杂志能做好吗?
2005年3月,我和我当初一起到北京闯荡的兄弟离开了《TEAM》,离开了北京,之前,我是已经是《TEAM》的编辑部副主任。
做一本大学方面的刊物
我们从《TEAM》辞职的消息传到《21世纪人才报》后,报社的领导就跟我们谈话了,希望我们能回到报社。
《21世纪人才报》真是一份让我倾注了心血的媒体,他见证了我最美好的青春。而《大学周刊》创刊的第一期的时候,我还在重庆,第一期的封面文章还是我写的呢?
在我从北京回到重庆的当天,我就到了《21世纪人才报》报到了,出任《大学周刊》的副主编。
转眼之间,我做《大学周刊》就1年了,而从进如新闻圈子算起,我已经4年了。
从一个专科生到今天的副主编,我不知道我的职业道路是不是成功。不过,对于过去,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在学历方面,在我从业的几年中,多次接到其他媒体的加盟邀请,他们几乎没有问过我的学历(我是在工作后才拿到本科学历的),他们认可的是我通过努力做出的一些小小的成绩。
二是,我永远活在梦里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梦想,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总认为明天会更好,所以在这样的动力下,我总在不断创造新的生活。
三是,任何一次成功不因为你有眼光,而在于你有胆识。几年的从业经历,我看到过无数次轻松成功机会,但是缺少胆识,没有成功,而往往是那些去实践的人却轻松成功了。
杨艾祥,男,《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副主编。致力于企业人与企业团队的成长于命运的研究。近年来,也非常关注作为未来企业人的大学生的成长与命运的话题。先后出版了《走火入魔的英语》(合著)、《把自己做成品牌》等书。
2003年,杨艾祥在《大学周刊》推出《炮轰大学考试英语制度》系列文章,在国内平面媒体上,第一把矛头对准了毒害中国学生上十年的英语考试制度,赢得社会强烈反映。此后不久国家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有人认为,《大学周刊》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对这次改革有重要推动作用。
2004年,杨艾祥在《大学周刊》推出《开除是学校霸权》,对大学生被学校开除没有申辩权的现实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样引起广泛关注,2005年9月实施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次问题进行了修正。
2005年12月,杨艾祥在《大学周刊》独家推出了《复旦大学研究生虐杀30小猫》系列文章,由此引出人性化教育、动物福利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