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建青分析说,就业压力大、大学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不通畅、情感创伤难愈合,已成为困扰高校大学生进而形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大学一年级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从高中到大学过渡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上,大学二年级反映明显的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与人交际、交往不顺畅、交友情感等方面,而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反映在就业压力方面。这其中,随着高校扩招,寻找就业出路的严峻,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引发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和困扰的新问题。
马建青还说:“不会与人交往和沟通,也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平时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不适应环境变化,与同学不能很好地沟通、交往,容易产生摩擦。此外,南北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活习惯差异、独立生活与集体住宿生活的变化,让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不适应,更不懂得与人很好地交往、沟通和协作。黑龙江省两所高校心理教师对部分大学新生进行了心理测查,其数据分析显示,人际交往障碍中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心理问题,可能直接导致了一些新生自卑、猜疑、羞怯、拘束、自闭的结果。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岳晓东博士建议,各个高校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增强大学生的幽默化解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幽默中化解心理压力。其他与会专家还建议,如果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摆脱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也可以向老师、父母、朋友及社会寻求帮助和支持,走出消极的心理阴影。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时间:2007.01.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