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
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倒计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到了那一步?南京远景市场调查进入10所高校开展了“2007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涉及计算机、金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外语、药学、法律等20个专业,有效调查样本600份。调查显示,目前为止,约三成毕业生工作已经落实或有了就业意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形势严峻,而在择业过程中有四个方面困惑。
困惑一:专业和就业 哪个更重要
调查数据:在求职中,75%的学生希望所找的工作能与所学专业对口,但是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中,却只有30%的人属于“对口求职”。
专家点评: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抓住工作,纷纷舍弃原来的专业;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单位缺编严重,对专业人才求之若渴。其深层原因发人深省:到底是专业课程学而无用,还是学生自己学而不用?是市场驱动乏力,还是人为设置了就业障碍?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两点肯定与此相关:第一,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脱节问题,高校“谁热招谁”的招生模式亟待改变;第二,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价值观存在偏差,放弃专业是为了选择他们认为能够赚钱的职业,个人专业的发展、社会的认可等都基本上没有纳入考虑因素。
困惑二:月薪为何不断走低
调查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落实单位的学生中,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75%,18.75%的学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只有6.25%的学生月薪在2000元以上,可见目前大学生的价位不断走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结果如实地反映了扩招带来的短期大学生的供过于求。
专家点评: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完全一致。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太高,觉得这些应届生们不能吃苦,缺乏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则抱怨企业开的薪水低,要求苛刻。事实上,市场需要的是有技术的工作者,出现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受欢迎的现象并不难理解。
困惑三:应聘单位为何不要女的
调查数据:性别在就业中的差别在此次调查中也凸现出来,近七成学生承认存在就业歧视。而调查表明,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签约率低于男生8个百分点。调查中,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的,占四成以上。其中政府机关居首位,依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才中心负责人韩志忠表示,首先,在需求岗位上,江苏省最大的缺口是工科类毕业生,根据岗位要求,用人单位显然青睐男性;其次,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女性进入单位后会面临谈婚论嫁生孩子,人力成本比较高,特别是女研究生由于读书时间长,工作以后成家生子更为迫切,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进来的人刚上轨道就停下来去忙别的事,该岗位还须招人替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就业形势严峻,而研究生、博士生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招人时选择余地变大,于是门槛越来越高,女研究生也就不占优势了。
困惑四: 为何不愿下基层
调查数据:目前,工作“有谱”的学生仅占三成多,还有近七成的学生工作没有落实。在没有就业的学生调查中,约一半的学生表示将通过人才市场继续找工作,约22%的学生则把“宝”押在了考研或考公务员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期望通过“关系”最终解决就业。诸多数据显示,2007届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但是不容易背后的数据也颇意味深长:65%的人表示只愿意待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30%的人愿意去中小城市,只有5%的人会考虑去乡镇。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朱从明主任分析,一边大学毕业生挤在大城市里苦不堪言,一边基层、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在这种现实下,大学生亟需转变就业观念。现在农村与以前不一样,我们国家在农村建设上面投入很多,对人才政策也给了很多扶助措施。江苏各地也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另外,从今年开始,江苏省乡镇公务员三分之二的岗位将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中选拔。到基层工作是锻炼人、磨练人的地方,对增加人生阅历以及促进个人发展有诸多好处。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7年1月23日 第1198期
江苏毕业生择业的困惑
许南欣
许南欣
困惑一:专业和就业 哪个更重要
调查数据:在求职中,75%的学生希望所找的工作能与所学专业对口,但是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中,却只有30%的人属于“对口求职”。
专家点评: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抓住工作,纷纷舍弃原来的专业;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单位缺编严重,对专业人才求之若渴。其深层原因发人深省:到底是专业课程学而无用,还是学生自己学而不用?是市场驱动乏力,还是人为设置了就业障碍?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两点肯定与此相关:第一,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脱节问题,高校“谁热招谁”的招生模式亟待改变;第二,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价值观存在偏差,放弃专业是为了选择他们认为能够赚钱的职业,个人专业的发展、社会的认可等都基本上没有纳入考虑因素。
困惑二:月薪为何不断走低
调查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落实单位的学生中,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75%,18.75%的学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只有6.25%的学生月薪在2000元以上,可见目前大学生的价位不断走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结果如实地反映了扩招带来的短期大学生的供过于求。
专家点评: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完全一致。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太高,觉得这些应届生们不能吃苦,缺乏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则抱怨企业开的薪水低,要求苛刻。事实上,市场需要的是有技术的工作者,出现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受欢迎的现象并不难理解。
困惑三:应聘单位为何不要女的
调查数据:性别在就业中的差别在此次调查中也凸现出来,近七成学生承认存在就业歧视。而调查表明,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签约率低于男生8个百分点。调查中,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的,占四成以上。其中政府机关居首位,依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才中心负责人韩志忠表示,首先,在需求岗位上,江苏省最大的缺口是工科类毕业生,根据岗位要求,用人单位显然青睐男性;其次,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女性进入单位后会面临谈婚论嫁生孩子,人力成本比较高,特别是女研究生由于读书时间长,工作以后成家生子更为迫切,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进来的人刚上轨道就停下来去忙别的事,该岗位还须招人替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就业形势严峻,而研究生、博士生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招人时选择余地变大,于是门槛越来越高,女研究生也就不占优势了。
困惑四: 为何不愿下基层
调查数据:目前,工作“有谱”的学生仅占三成多,还有近七成的学生工作没有落实。在没有就业的学生调查中,约一半的学生表示将通过人才市场继续找工作,约22%的学生则把“宝”押在了考研或考公务员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期望通过“关系”最终解决就业。诸多数据显示,2007届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但是不容易背后的数据也颇意味深长:65%的人表示只愿意待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30%的人愿意去中小城市,只有5%的人会考虑去乡镇。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朱从明主任分析,一边大学毕业生挤在大城市里苦不堪言,一边基层、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在这种现实下,大学生亟需转变就业观念。现在农村与以前不一样,我们国家在农村建设上面投入很多,对人才政策也给了很多扶助措施。江苏各地也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另外,从今年开始,江苏省乡镇公务员三分之二的岗位将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中选拔。到基层工作是锻炼人、磨练人的地方,对增加人生阅历以及促进个人发展有诸多好处。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7年1月23日 第1198期
前一篇:职场热招法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