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
从事“猎人头”长达12年的陈玉芬指出,人力中介公司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扮演的正是“媒婆”的角色,想要让“婚姻”皆大欢喜,就非得“门当户对”不可。也就是说,人才的背景、条件、性格,必须和企业文化、职缺特性彼此契合,才能够“配对成功”。
比方说,企业如果需要的是业务开发的战将,就不该引荐太内向拘谨的人才;同样地,个人意识强烈的人才,也不适合介绍到作风低调、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
因此,人力中介顾问为企业寻找人才时,除了学经历等基本门槛外,也必须透过面谈的方式,来检视求职者的行事作风和价值观。
小地方最容易“露馅”
“不是到了正式见面那一刻,才开始‘识人’,”陈玉芬透露,从一开始用电话约访,根据通话时的互动,就可以略知对方的个性。对方如果声音开朗,三言两语就拉近彼此关系,可能就比较“阳光型”;如果对方在电话里就提出很多问题,通常代表防卫心比较强。
不过,陈玉芬强调,这些特性判断并没有好坏之分,毕竟每种职缺所找的人格特质本来就不一样。
面试者是提早到或是迟到,以及对待柜台总机的态度,往往也是中介顾问参考的指针。陈玉芬指出,面试者为了争取到较好的工作,难免刻意摆出最好的那一面,但是面对基层人员如总机,难免会“露馅”,中介顾问就常常请总机当眼线,观察面试者是否表里不一。
门面与表达力决定业别
衣着、仪态、谈吐,当然也反应出面试者的个人风格。陈玉芬表示,如果门面光鲜、行头讲究,通常比较适合推荐进外商,或是走销售业、金融服务业、服务业或精品业。如果是找科技研发人才,“门面”分数要求就不需要那么高。面试者的表达方式也值得参考。说话时条理分明、重视细节和数据,比较适合外商或大企业;如果属于跳跃性思考,又有不少跨部门的工作经验,在本土的小公司中,反而可以找到一展身手的舞台。
从工作转换纪录看出端倪
不过,由于每家企业文化都不同,或是以员工为重,或是强调服务客户,或是业务导向,因此,决定人才是否适任,还有一大关键,那就是工作价值观。陈玉芬承认,要确知面试者的工作价值观,深入访谈是唯一的方式。
中介顾问通常会根据履历,了解面试者每次转换跑道的动机和原因,为何要加入某家企业?为何会离开?出现哪些问题?为何最后解决不了?透过不断地追根究底,将面试者的过去抽丝剥茧,“而知道历史,往往就可以判断未来,”陈玉芬强调。
另外,如果要帮企业找的是业务方面的人才,因为抗压指数要高,面对客户的疑难杂症能够临危不乱,中介顾问还会采用“强压式面谈”,在面谈过程中刻意刁难,根据面试者的反应来判断对方是否适合高压的工作。
“识人”,也要“识企业”
陈玉芬补充,中介顾问除了要“识人”,也要“识企业”,才能将对的人介绍到对的企业中。因此,中介顾问也必须经常拜访企业,从公司的装潢、员工的穿着、办公室的气氛,判断企业文化的风格,并深入了解企业开出职缺所需的特质,前任者离去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无法从现任员工拔擢。只有当中介顾问对企业和人才两端都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牵成“天作之合”。根据多年的“识人”经验,陈玉芬指出,许多人对自己的特质往往认识不清,对于所向往的职缺可能也有错误的幻想,比方说,觉得自己人缘好,就可以胜任业务,这其实是一大误解。因此,在面对中介顾问时,以原始本色呈现,才是最佳之道。
识人术启示录
1、不同的性格特质与个人风格,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和企业文化、职缺特性契合,就是适才适所。
2、应征者必然会做某种程度的伪装,表现出个人最好的一面,必须从小地方观察蛛丝马迹。
3、深入探寻应征者每次转换跑道的原因,抽丝剥茧研判其工作价值观。
(摘自台湾《career职场情报志》,内容转载时有删节)
出处:中新网 2007年01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