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值得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磨合期”(一)

(2006-12-19 09:09:47)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一个很值得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磨合期”
----民办技校老师话“磨合”(一)

文/何顺春(四川省简阳市振华电子科技学校)

2006年3月20日,《大学生职业生涯论坛》开博了。3月22日,周其洪老师首先在论坛上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拉开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大讨论的序幕。在短短的8个多月里,光论坛的目录就发展到96页之多,足以看出我国的专家、学者和全国大学生朋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

我是一个民办电子科技学校的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同大家一样,十分忧虑。看了大学生难就业日益加剧的现实,就想从教学的角度结合专业科学技术的教学实际,谈谈自身的看法。

一、大学毕业生存有“磨合期”

沈阳市人才中心,从2000年起,每年对2000名大学生和1000家企业进行二次跟踪调查,在他们的调查中,有一个调查结果很值得引起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这就是:被调查的“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转化率不到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月”。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从毕业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磨合期”,他们如同新出厂的“机器”需要“磨合”才能正常运转;这个“磨合期”的期限为1——1.5年。

就这个“磨合期”,我记得在中央电视台97年的某期焦点访谈提到过。“磨合期”在应届大学生身上的表现是有文凭、证书,而不具备或不完具备与文凭、证书相匹配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从社会用人要求看“磨合期”对大学生就业的危害

从众多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的用人要求,在文凭、证书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用人者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而并非文凭和证书。

从《简历添筹码大学生考证忙、用人单位忌舍本逐末》一文可知:“用人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热衷的考证,却并不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70%的企业主管认为,不少大学生证书虽多,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却较为忽视,有点舍本逐末;70%的被访者希望大学生具备实际运用能力”。

该文还讲:“一著明的企业主管说:‘在招聘时,证书并没有多大作用,没有能力,证书也只是一张废纸,老板照样可以炒你的鱿鱼,相比那些证书,我们肯定会更看重能力。没有系统扎实的学习,没有实践经验,一旦让其在实际操作,许多人就束手无策’”。
由以上记者对用人企业的调查和企业主管的谈话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虽有文凭证书,但存有“磨合期”的大学生毕业生是满足不了社会的用人要求的。

大连市保税区贸易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黎黎表示:“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资格证书只能证明此人通过了相关考试,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我们并不认为持有证书的大学生有和他们的证书相匹配的工作能力。我们用人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而非证书”。
  真正的好公司是如此,那么小的用人单位是不是就不重实际操作能力,而重文凭、证书了呢?北大光华陪聊男生高健,在他述说他找工作的真实经历时说:“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私有的小型企业,他们在招人时校园招聘比之社会的招聘小得可怜,甚至可能根本为零。这些企业不愿意花费成本去培训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更愿意聘用那些进了公司当时就能为其创造利润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已从业人员”。由此看来,小公司小企业也不愿意用有“磨合期”而不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大学生。

三、从大学生求职失败看“磨合期”对大学生就业的危害

  由于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存有“磨合期”,使得他们在招聘中频遭失败。有报道称,烟台某高校的毕业生吴颖,在大学期间一人就考取了七个职业资格证书,可在招聘时被用人单位“与证书相关的实际操作过硬吗?”一句话给问住。“原来光靠证书找不到工作。”资格证书不抵实际能力。象吴颖这样因自己存有“磨合期”而在招聘中失败的相关报道还很多,由此可见,“磨合期”的存在成了大学生胜聘的障碍。

四、“磨合期”的存在使得大学企业“隔河相望”

“磨合期”在大学生与企业之间形成一条河流,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隔离在河的两岸,形成你过不去,我过不来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说:大学生就业难啊、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包怨:合适我们的大学生咋这么难找”?“高校责怪企业界,说我们怎么和你们企业结合”;而企业又责怪高校:“说你们怎么老是脱离实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讨论至此,对于如何消除“磨合期”填平隔离大学生与企业之间这条河流的问题,是否还没有人想到,更没有人站出来去探讨“磨合期”的形成原因和消除方法,而是在那儿相互包怨。消除“磨合”到底“是谁的社会责任”是否还没有下落。

五、消除“磨合期”是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关键所在

从企业用人重实际操作能力而不重文凭、证书上看,消除“磨合期”,使大学毕业生具备与文凭、证书相匹配的实际操用能力,是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关键所在。消除了“磨合期”大学毕业生就==没有1—1.5年的“磨合期”==企业认可==有工作;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1——1.5年的“磨合期”==企业不认可==没工作。很明显,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消除“磨合期”。

“磨合期”在我国的专业科学技术教学中是一致存的,不光大学生有,中专生、技校生、职高生都有。在统招统分的年代,大学生的“磨合期”是到用人单位后去“磨合”消除的,它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危害显现不出来,也没有人去注意。而现在不同了,大学毕业以后的大学生们就业是“自主择业,双方选择”了,企业不用需要“磨合”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就没有地方去“磨合”,“磨合期”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危害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危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磨合期”如果不于消除,那么,对大学生就业的危害将持续下去。它对我国其它方方面面的危害也将持续下去。因此,消除常规教学中的“磨合期”是值得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话题。
(民办技校话“磨合”二:“对应试教学模式的反思看‘磨合期’形成的原因”将继后推出)。
作者:何顺春:四川省简阳市振华电子科技学校教研室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来源:何顺春的博客

本文参考文章来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参考目录: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次问题”;
3、“大学企业‘隔河相望’学位后培训谁的社会责任”;
4、“职业资格证不抵实际能力‘多证人才’不吃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