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0多万毕业生100多万个岗位

(2006-11-26 06:14:24)
分类: 就业指导与考研规划
来自有关部门的另一个数据显示:2007年,将有464万高校毕业生走出学校择业,这个数字在今后的几年仍将继续递增:2008年为532万,2009年592万,2010年652万……
  而2006年全国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上一年实际就业减少了22%。2007年的就业岗位数众说纷纭,但是不乐观是一致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上周四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6年高校毕业生有124万人无法当期就业。
  宗浩,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东区人力资源部副总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经十多年。以一个资深人力资源的眼光来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

  大批量的人才空缺已经成为过去

  宗浩指出,世界500强企业大概是在1998年前后大批量进入中国的。当时,各家企业都有大量的职位空缺,需要批量招收人才为公司服务。经过近十年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绝大多数的公司都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公司不再愿意花大成本来从底层培养人才,与其花十年来培养一个新进大学生,不如直接出高价来从别的公司挖成熟的人才。
  与此同时1998年是中国高校的第一次大规模扩招,从这一年开始,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都惊人地大规模地扩张。
  Mark,12年前从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当时班上的30多位同学除了直研的,基本都进入知名外企工作。他没有制作过简历,只在快毕业前参加过一次面试,就直接被摩托罗拉公司录取。他回忆,当时大学的每个班级都只有30多个人,很多冷门专业都是十几个学生上一节课。老师对于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非常了解,不能逃课、不能不完成作业,因为人少,他们在老师的管束下,学得非常严谨。
  而今天,上海交大同一专业课已经转移到了150人的大阶梯教室中,老师很难认出哪些是自己的学生。

  企业要人才不要毕业生

  大公司也并非就不缺人。宗浩指出,目前有一部分人才最被猎头公司看中,也最为紧缺———这些人几乎和外企进入中国的时间一致,在一些跨国公司工作十年左右的时间,精通中国的法律法规,有很强的语言能力,经验丰富。
  而这些条件,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可能具备。
  “为什么以前大公司也要毕业生,现在就一定要有工作经验呢?”
  “一家公司在刚刚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会不遗余力地培养一些自己的人才。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一个公司培养一个人才所花的精力和价值,是不可以单纯用钱来衡量的。而这些大规模的投资,在这个公司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了固定的人才资源之后,就不会大规模进行。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公司更愿意花大价钱来从别的公司挖人,而非从底层培养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大学生。这个培养人才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了。”宗浩解释。
  于是,大量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各大公司实习以增加简历上“工作经验”一栏的厚度,大四的课堂中常常坐不满三成的人,老师对于学生们的缺席眼开眼闭,“现在的学生也很难,由他们去吧。”

  括号只招收经管院学生

  11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经管院学生招聘专场。
  经管院学生,是这次招聘会的门限。每个应聘者须持门票入场,前来设摊的多为一些跨国公司、企业,而这张珍贵的门票只在经管院系内部发布,许多文科类学生被直接挡在了门外。
  许多招聘广告的条件最后都会加上:括号,经管院学生优先。
  一直以为,那些工作是只有具备经管院背景的学生才能胜任的,然而,宗浩先生的解释却有些无奈:
  “我们的工作岗位,并不要求很强的专业知识,并不针对某些专业,相反,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一旦进入公司,就要从头学起,重新接受培养。文科生中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学生,但毕业生实在太多,我们看不过来,只能借助一些条件来首先海选剔除掉一部分。用海选这个词可能过于残酷,但事实就是这样,每一个岗位都会有几百甚至上千个应聘者,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只能这样操作。就像当初,有些招聘单位要求是学生党员一样。”

  75%的学生对月薪期望低于2000元

  宗浩先生举了一个前些年美国IT界的例子,他认为这个情况适用于现在的中国,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城市。
  由于网络发达、信息传布速度加快,人才的流动对于职位薪水高低有很大影响。一个美国西部的高层职位空缺,这个消息一旦传开,东部、北部的人才就迅速聚集过来,这个职位的薪酬会迅速降低。
  前些年,还有一些户口等的硬件条件限制,这些年的政策则鼓励人才流动,上海成为了全国人才竞争的大舞台。在这种粥少僧多的大背景下,薪水的降低成为一种必然。
  06届全国毕业生的月薪期望值统计已经公布。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工作,1000~1500元的占最大头35.37%,而只有24.89%的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高于2000元。
  宗浩先生指出,从2002年之后,大学生对于薪水的期望值每年都在递减,今年特别低。
  新失业人群形势的确非常严峻。
  211重点大学的学生抢最热门的企业单位,剩下的普通院校抢一般的工作岗位,再剩下一些能力不济的只能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但宗浩认为,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很多用人单位不会因为学历不同而提供不同的薪水待遇。那些花了钱读了3年研究生的人,肯定又提升了心理门槛,眼光更高,他们在未来面临的问题也将非常棘手。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指出,和过去的“4050”所形成的“旧失业人群”相对应的,是日益庞大的“新失业人群”的出现,这些人高智商、高文化,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往往因为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过大而找不到工作,而现状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第一年找不到工作的人,第二年仍然找不到,第三年第四年……这将是一个令人担心的游荡在工作秩序外的群体。
 
出处:申江服务导报  2006年11月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