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251
  • 关注人气:31,3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业了,打工北京住在哪儿?

(2006-11-09 06:49:37)
分类: 职场攻略与权益保障
讲述毕业生与房子的故事

转租房 再出租挣学费

“同学,是想租房子么,看看我这个吧,干净、卫生,可以洗澡、上网、做饭,有卫生间,想要单间还是就一个床位......”,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南门附近,一见到有过往的行人留意宣传板上的租房广告,韩女士就赶紧凑上来推销自己的房子,同时顺手递上广告名片。

名片上的联系人是“李同学”。“这上面是我儿子的电话,他现在在人大读书,明年就该毕业了,你可以考虑下,房子挺好的,也不多了,有兴趣就赶紧打电话。”韩女士说。韩女士是南京人,2003年她儿子来人民大学读书。“当年寒假回家,我儿子就说这附近做‘二房东’有赚头,我考虑了下就过来了。这样可以照顾孩子,还可以挣点小钱。”韩女士笑着说。

她介绍,现在她手中有4套房子,使用面积都在100平以上,全是转租房。这些房子分布在人大西门的万泉庄和人大小南门的三义庙附近,少一点的现在住6个人,多的则住10多个。单个床位的价格从250元到450元不等,单个房间的价格从600元到1200元不等。“前一段的生意不好,一些考试结束了,好多人退房,现在住的主要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韩女士介绍,“不过马上房子就该紧了,现在开始有准备考研的人住进来了。”

“挣不了多少钱,也就够学费和生活费,再就是平时有点零花的,”对于“能挣多少钱?”这个问题,韩女士笑着回答。

私家房 零售比批发赚

赵新华在双井桥附近有一套两室两厅120多平米的房子,“现在不上班了,能把房子里的床都出租出去就行了,”她说。

她介绍:“自己本来是想整个全租出去的,但是后来发现好多房子是被‘二房东’租出去了,所以我就想自己直接出租。”

她算过一笔账,以她的房子整体出租的话,现在租金大概是每月2500元左右。前段时间她对房子进行了装修,放了5张上下铺的床,短期20元每人每天每床,超过3个月是15元每人每天每床。“这意味着,如果能全住满,每月最少能收入4500元的房租,多的话能到6000元每月,比整体出租可赚多了,住六七个人就能挣回2500。”赵新华说。

赵新华选中的对象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说:“把房子租给大学生自己心里踏实,他们素质高,也好管理,自己能省好多心。再就是双井附近公司多,企业多,每年来这上班的新人也多,并且交通方便,所以不愁床位不好租。”

因为不时的有人住进搬出,所以赵新华就要想办法让房子利用率尽可能的提高,她说:“搬出去前请他们提前一段时间打招呼,然后我就赶紧在网上发帖子,或者到国展、农展、军博这样的大型招聘会场外发传单,现在一般都能有七八个人住,这我就不亏了。”

宿舍楼 外租比内销赚

陆文渊今年从青海某高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北京,“我现在的首要目标就是下次雅思考试考过6.5,然后去澳大利亚,”他说。他现在住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所对外出租的公寓里。

大学毕业后又住进了集体宿舍,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毕业后就报了新东方的雅思班,然后从西宁过来,本想能自己租一个单间,但发现上课地点附近的房租太高了。后来知道了这个学校宿舍对外出租,价钱不高,就住进来了。”

据陆文渊所住公寓的管理人员介绍,目前该校新宿舍楼已经落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搬进了新楼,原来的宿舍楼空出来后就开始对外出租,他说:“现在8人间,每张床短期15元一天,三个月以上10元一天,但要一次交三个月的房租;6人间和4人间是短期15元一天,三个月以上20元一天。不过这边条件一般,不能洗澡,要用公共卫生间和水房。”然后他指了指前面的一栋楼说:“那边条件好一点,可以洗澡,房间也是刚装修的,不过价钱要高一点,短期是一张床25元每天,三个月以上是20元。”

按照这位管理员的说法,一间普通宿舍每月的租金最低是1800元,这在稍偏一点的地方可以租一个两居室。据了解,现在该校在校生住宿是每人每年900元或1200元。与在校生相比,像陆文渊这样的“外来住宿人员”两三个月就交了在校生全年的住宿费。但是这里的入住率仍旧非常高,一栋楼几乎没有空余床位,该管理员介绍:“现在有好多准备考试的人住在这里,有刚刚考过司法考试的,有准备考研的,还有好多今年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

家属楼 价位居高不下

与学校的宿舍楼相比,各个高校的家属楼就显得更稀缺了。邓小娜是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的毕业生,她说:“毕业的时候特别想在学校家属区里租一间房子,都找好了合租的人,但最后也没找到房子,没办法,最后大家又各找各的了。”

很多毕业生,特别是毕业时间不长的学生对学校都有些依恋,吃、住、行等等各个方面经历4年后都已经相当的熟悉,他们不想再换一个地方,再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高校社区相对普通的社区确实有更优越的条件,治安状况、公共设施相对于普通社区都更好、更完善。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张先生现在在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工作,“我现在特别想住到学校里,干什么都方便啊,就拿图书馆来说,以前在学校去图书馆查资料特别方便,现在就没有这个便利条件了,”他说。

同时,对家属楼“眼热”的还不止这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很多毕业后正在复习考研的人也紧盯着准备报考高校的家属楼。一位准备报考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刘姓男生说:“住在自己要报考的学校里踏实,知道各种消息快,复习也方便,自习室、食堂都能利用。与租学校宿舍相比,租家属楼不仅可以方便洗漱,还能偶尔自己做点饭吃。”

记者调查发现,高校家属区内房子的租金最少比校外高出两成。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内家属区里有近40年房龄的一居室里有时会住6个人,每张床每月的租金从200元—400元不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家属区内使用面积在60平米左右的房子月租金不会低于2000元;人民大学家属区内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里能住15个人左右,十几个人的月租金合计接近8500元,而这样的房子如果在人民大学附的小区里,月租金绝对不会超过4500元。

没有私人空间——住宿舍的最大问题

小张是吉林大学2005年的毕业生,现在在一家门户网站做网络编辑,住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出租的学生公寓里。

“毕业后就特别不想住宿舍了,没有一点私人空间,并且住在一起的人大家以前也都不熟悉。不像以前是同班同学,大家要一起住4年,并且在一个班集体里。现在大家是白天各忙各的,早晨起来就各奔东西,晚上回来后洗漱了就睡,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这样私人空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但住宿舍是不可能有私人空间的。”小张说。

她还表示:“现在室友的流动性也很大,有的人是来考试的,有的人是在附近工作,所以可能她们考完试了就搬走了,换了工作也可能搬走,所以总让人感觉心里不踏实。”

小张介绍了她们“创造”私人空间的办法——用一块布把自己的床围起来,“这块布一定要能挡住其他人的视线,能让自己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找到安全感。”她表示,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北京最热的时候她也没有取下来过这块“床帘”,“闷热总比曝光要好,”她说。

和小张不一样,宋璋虽然也住在宿舍,但就要看得开的多。他是陆文渊的下铺。2005年毕业后他去西部做了1年的志愿者,今年志愿服务期满后他回到了北京,之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私营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做秘书。

“其实自己也特别想有私人空间,”他说,“但条件不行啊,现在工作是有了,但工钱不多,每月要还接近900元的助学贷款、要吃、要住、要与同学交往,每个月不赤字就不错了。现在最脸红的是毕业都一年多了还没给父母一分钱,都不好意思回家了。所以什么私人空间啊,等以后有条件再说吧。”

宋璋介绍,虽然他的室友也经常换,但总有一两个是固定的,现在几个人的关系已经和以前上学时的室友关系没什么区别,“几个人虽然不能有钱同花、有衣同穿,但起码可以有东西同吃,”他边笑边说。

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毕业后的第一个目标

任波是一个文科学校的毕业生,但他上学时“不务正业”自学了计算机,并且学出了点名堂,毕业后到一家软件公司做了编程工程师。

刚毕业的时候他也住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出租的宿舍楼里,现在搬到了垂杨柳西里,与人合租了一个两居室,他说:“和几个刚毕业时认识的室友关系不错,所以现在也经常回来看看。”

“当时住在宿舍里最不方便的就是洗澡了,每天打打球跑跑步后特别别扭,因为不是你想什么时候洗澡就能什么时候洗,要等时间。冬天还好,可夏天满身的汗就特别的不舒服了,所以那会儿特别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屋子,有自己的空间,能随时洗澡。”

因为从事的是高科技行业,工资涨得自然要快一点,在很多大学同学和毕业后认识的室友还“集中住宿”的时候,任波就开始拥有自己的空间了。

他介绍,他第一次从宿舍搬到外面住是今年年初,“那次搬家主要是因为跳槽,换了家公司。新公司在东三环的国贸附近,我那会儿住在西三环北路,每天上班就要用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下班时间更长,没办法就搬出去了。”他先搬到了王府井附近,“也是与人合租,不过有一件自己的房间了,8平米左右,每月900元,挺贵的,有点不值,后来就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

任波表示,前几天他也动过再次搬家的打算,但是没能实现,一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房子,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一起合租的人。他说:“后来想,就这样吧,别再折腾了,现在也不错,就又决定继续在这里住了,11月5号我还装了ADSL,以后在家里也能上网了,所以估计自己还会这里坚持一段时间的。” (本报记者 陈茹冰)

记者手记:

记者本人也是一个2005年的毕业生,身边的朋友、接触过的采访对象,以及自己都有一段与房子有关的故事。

记得我当年应聘记者复试时,现在的同事们对我说:“小陈,现在怎么安排住宿的啊,这个一定要安排好,安居了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踏实了才能安心工作。”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越来越觉得大家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安居了才能乐业”,自己这一年多的租房经历中也经历了酸甜苦辣,有时候也会灰心。

但接触的这些人给了自己很大的鼓励,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比如任波就曾对记者说:“现在难点没什么,努力点,相信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所以我在这里将这些记录下来,既有自励,也希望能与文中出现的人物们共勉。

出处:北京人才市场报 2006-11-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