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牙塔"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06-11-01 06:55:59)
分类: 职场攻略与权益保障
在常人眼里,走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过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眼下一些学子却因“心病”而看不到洋溢着青春的笑脸,因“心病”而使其生活甚至未来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

    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一些研究资料还显示,大学生中因为精神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数的30%左右。

    “天之骄子”外衣下脆弱的心

    大连市某高校大二女生小刘,受童年的生长环境影响,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再加上在小时候一段被好朋友“出卖”的经历在她心里留下的阴影,使其变得不愿意相信人。上了大学之后有了男朋友,她就断绝了其他的一切交际、联系,每天都与男朋友在一起,以对方的悲喜为自己的生活,养成一种很强的依赖性人格。最后在男友因受不了她的“依赖”而提出分手时,她便服药自杀,被人救下后又选择了割腕。

    大三学生小张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从小一切都有父母帮他打理,所以从来没受到过挫折。上了大学,过上了寄宿生活,刚开始他还能适应,后来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惯寝室的人,看不惯他们处女朋友、看不惯他们的穿衣风格、看不惯他们的处事方式,渐渐地性格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脱离集体生活。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开始疏远他,他也变得多疑多虑,有人在旁边小声说话,他都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

    现在正在大连市某高校读大三的小王,已算是在大学里“身经百战”了,但却始终克服不了在考场上的焦虑紧张心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他已经参加了多次,但数次竟在考场上直接放弃了考试,还有几次甚至连考场都不敢去。

    据专家介绍,如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同程度地表示“厌学”、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与人交往困难、对家长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对某位老师很反感、对考试感到紧张恐惧、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及出现逃学、偷窃、打架等各种行为问题。而常见的心理疾病有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中国社会调查所( S SIC)日前公布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调查显示,超过25%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调查还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增加也让人触目惊心,绝大多数犯罪行为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高智商犯罪,恰恰是敏感孤独人群才会出现的“刺激—反应型”暴力犯罪。

    四大诱因诱发大学生“心病”

    连日来记者对大连市多家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调查得知,眼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情感困惑及学习、就业压力这四大诱因诱发。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与自己以往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尤其是在名牌大学,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

    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现在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大二的小张,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是以欢快的心情走入大学校园的。但是不久,他便发现自己已不是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在学校里他只是平凡的一员。慢慢地,他的优越感消失,做什么事都不再充满自信,开始不合群,觉得什么都不可信,缺乏安全感。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日前记者随机对大连市30名大学生进行了采访,其中有63.3%的人对与别人交往表示“一般喜欢”或“无所谓”。大连黄鹤心理咨询中心国家心理咨询师黄鹤表示,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中学时代的人际交往比较简单,而大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则相对复杂。他们还沉浸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在成长期的顺利与现在些许挫折的差异下,他们不能适应社会,产生离群、自闭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去探求社会生活,不敢于面对现实,就产生他们不恰当的认知系统而引发心理问题。

    学校仍旧是学生心中的恋爱天堂,在对记者“你在学校会不会谈恋爱”的问题回答者中,只有10%的同学选择“不会谈恋爱”。鞍山科技大学心理学教授杨洪泽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是由情感困惑引起的,感情问题是大学生常常不能正确把握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相对简单而真诚,但由于缺乏对爱情的理解及对婚姻生活的正确认识,往往饱受失恋之苦而又难以自我调适,这使得不少人因恋爱失败造成心理受挫、苦闷、心理障碍、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

    在回答“大学期间,哪方面压力最大”时,33.3%的学生选择了学业压力,40%的学生则选择就业压力。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高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就因这两方面而产生———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并非所爱,心理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使其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同时,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尤其想找一个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这在大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逐渐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心理基础“先天不足”是根源

    那是不是只要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情感困惑及学习、就业压力等方面没出问题,他们就不会有“心病”?不少心理专家都认为,以上这些诱因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而大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心理基础的“先天不足”才是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些专家表示,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西方人敢于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特点,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比较容易形成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其次,社会伦理价值的无序性导致环境的“失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前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专家方新认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阴影,这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溺爱、包办过多,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要求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唯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江西电大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专家邱美玲认为,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升学等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因而学生为追求高分而疲于奔命的现象仍然存在。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压力。而“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又不能缓解这种压力,因而不少学生都觉得大学生活太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压抑、烦燥、缺乏生活乐趣、性格不开朗等不良心理倾向。

    各方因素共同作用打造健康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要整体化,仅靠学校的呼吁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家庭和社会各界也应投身其中,转变教育理念,净化舆论环境,减轻大学生们身上的压力。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是不够的,大众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认识,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要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夫妻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确实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头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最后,从学校方面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高校更应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体制。

    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认为,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需要改进,家长和学校不能再把“升学第一”作为信条。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位心理专家指出,现在我市多数大学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但大多数都是选修课,这应改为必修课。在国外一些国家不但如此,并且还开设“精神分析”的选修课,它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通过人的行为来解读人内心世界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体验不能察觉的潜意识。

    大连黄鹤心理咨询中心国家心理咨询师黄鹤则建议学校开放固定的场所,让学生有固定的交流环境,让他们能主动敞开心扉,多参加社会实践,触及社会这个大的圈子,积极把自己隐藏的一面展示出来,通过心理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他们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形成完善的性格。

    对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医生建议,希望他们能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要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的现状,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主动探索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缺陷进行锻炼。敢于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自我总结,逐渐地克服自己的不足,完善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     

 2006年10月31日  来源:大连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31/xin_1021003311455937244062.gif

    仅因一袋麦子 沉默大学生20分钟夺七条人命图

    大学男生网上发裸照续专家称其系暴露癖(图)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北京近24%大学生超10万人患有抑郁症

    重庆为10万名大学新生建心理档案

    我爱我 请给心理一片晴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