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
文/侯红武(本论坛专家)
尽管教育部再三再四强调,严禁各地对高考升学率等情况进行排队,但高考的好与坏、优与劣,不仅是社会极度关注的焦点,在许多地方,还是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任免的重要条件。
教育部如此做法自有其道理。一方面,高校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模式转变为大众模式,上大学不再是稀罕事,升学率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上大学只是手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能力,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片面追求升学率有误导社会之嫌。多数学校和少数教育行政部门屡禁不止、乐此不疲的原因也有两方面。一是百姓送孩子上学,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成绩,考取大学尤其名牌大学;二是升学率毕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客观、公正,易于比较也便于操作。因此每年高考都如同重要的运动会,有人欢喜有人愁,考得好的学校和地方,总要拿出来夸耀说事,差的,黯然神伤不说,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还可能被解职。
国家不仅不提倡,而且严格禁止,学校和较低级别行政部门却孜孜以求,执着不放弃,表面看,这是中国地盘大,人口太多,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彼此间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实际上,其间还暗含着不为人知的东西,即教育在由应试向素质转变的过程中,许多教育工作者无法适应,更无法提出有效的举措和对策,只好以不变应万变,冒着风险硬着头皮往升学率上冲。
校长甚至教育行政人员不适应教育变革,说法可能耸人听闻,却不得不承认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是许多校长和教育工作者学历太低。低及何等程度呢?初始学历只有中专或高中水平。当然,后期经过培训,不少人也拿到大专、大学甚至研究生文凭,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继续教育中的注水现象,提高的空间也不大。在一个发展越来越快、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专业化的社会,不接受专业化系统训练,多数做事只能弄出因循守旧、不伦不类甚至令人瞠目的结果。按说一个人的能力与文凭不成正比,但这只是就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以群体而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学历高者能力强。之于教育,学历既低,能力复弱,同时面对急剧的教育、社会改革,还缺少急智和应变手段,几个弱项加在一起,几个不幸撞在一块,就难免凸现出对素质教育的陌生和排斥。
二是见识太少。大幅扩招也好,素质教育也罢,所有教育改革都不是孤立的,是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目标直指国际大舞台,直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内调查、外研究后,针对实际提出的解决方略。对教育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大约十年时间,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长期固守一隅,勉力而为。最近五、六年来,状况虽得到较大改善,但多体现在经济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事遭遇较少,偶有培训、学习机会,也多是由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教育要改革、创新,呆在家里玄想不行,最好办法是把教育工作者扔到发达地区的“海水里”泡,先弄清别人怎么做,什么是最好的。连最低目标都达不到,要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目标,几近痴人说梦。从这个意义上讲,模仿是创先的基础,先模仿才能后创新。
文/侯红武,本论坛专家,《山西日报》科教部主任
出处:侯红武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houhongwu
前一篇:异性“研友”找不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