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高校凭什么吸引人?(二)

(2006-10-10 04:58:08)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今年广东省的高考状元中,一个毕业于广东省实验中学的女孩子曾笑着说:我想过优雅的生活。她,就是孙贝贝。

    在香港中文大学,记者找到了贝贝,近距离感受她全新的大学生活。

    走在被学生戏称为“情人小路”的山道上,孙贝贝笑着说:“我考进了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却住进了山里。”

    这天,是周一,贝贝只有一堂课,不过,她可没闲着。

    一大早,她就起来复习功课了。宿舍背山面海,在香港算是“豪宅”。她把这个小“家”布置得很温馨:床上放着一只爸爸送给她的长颈鹿公仔。

    刚来香港,贝贝觉得自己还有些“焦头烂额”,一切都在适应中。她和当地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作息时间———她还保持着高中时晚上11点前休息、早上7点左右起床的习惯,但香港的学生可都是出了名的“夜猫子”。

    全英文的教学,使得贝贝不得不努力。不过,她很会自我调节,复习累了,宿舍楼下就有琴房,她可是钢琴八级呢,自娱自乐弹几曲,嗯,感觉好极了!

    才来三周,贝贝似乎已经开始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多媒体图书馆里,只要刷刷学生卡,各种影碟光盘书籍随便免费看;各色各样的社团活动和讲座,也令人应接不暇。她快把学校发的校园地图翻烂了———中文大学是全港面积最大的校园,学生们上课有时要坐十分钟的校巴。她觉得自己应该尽快熟悉校园。

    转眼快12时,该吃午餐了。即使在大学里,香港的伙食也比内地要贵很多,不过,选择也相对多一些,中西餐什么都有。贝贝很少吃西餐,她还是喜欢打一份饭、两份菜,“香港青菜贵,得吃多点哦!”

    边吃饭,她还在惦记着:下午上微观经济学,她还有16页书没预习,“现在看英文书还看得很慢,我要早一点到课室预习呢。”吃完饭,她直接走山路到了课室。此时离一点半的上课时间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她是第一个到课室的学生。有趣的是,随后提早到课室预习的学生都是内地生,他们都和贝贝熟稔地打招呼。

    下午的课,充分体现了香港的教学特色:华人老师给华人学生用英语授课。老师不写黑板,用电脑加幻灯,图表多多。而且还常常提问,但气氛比较自由,一般老师刚发问,下面的学生已经“群答”了。贝贝听得很认真,不时地还查查快译通。一下课,她第一时间冲到讲坛上,向教授请教了几个问题,这才将老师“放过”。

    问起以后的打算,她说:“其实在这里我什么都想试一下,能够做的我都会做,然后再看看我的方向吧,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先习惯这里的生活。我想,是时候要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了。”(羊城晚报特派记者区健妍曾璇报道 实习生张斯华罗桦琳)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_4121003090829234222847.gif

北大"抢"状元与港大"弃"状元大学暗战学子得利

    北大、清华分别宣布今年高考的录取工作结束,并且破天荒地“首次正式公布”录取详细情况。今年全国共有79位文、理科高考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而与此同时,香港大学有关人士透露,在今年申请港大的内地考生中,至少有2名以上的内地高考第一名在笔试和面试中“出局”,“他们选择的志愿和专业理想不太相符合,有的对到港大读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我们则认为港大不能提供给他最想要的学习条件。”(综合7月23日《京华时报》、《青年时报》)

    北大、清华为什么会“破天荒”去向社会证明招了多少“第一名”呢?感谢竞争!

    因为香港大学的挑战,北大、清华的至尊地位开始岌岌可危,这是好事。北大、清华的证明,是想证明其仍然是老大,目前这已经够了。

    不管这两所中国的至尊高校是否比香港大学更有竞争力,北大清华急于去证明自己,就在于自身有了危机感。有危机感是好事,是活力的源泉。鱼池子里放上几条大鱼不是坏事,小鱼在大鱼的目光中能锻炼自己的逃生本领。

    比如“铁老大”就无需去证明自己很好很温馨,因为垄断。当北大清华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的时候,也能激活自身的创造力。

    有意味的是,北大、清华对考生中有多少个“第一名”很是在乎,而香港大学不是一看见所谓的“状元”就喜笑颜开,而是更注重实际能力。

    河南一位考生去香港大学面试,问考生为什么报考香港大学、为什么报这个专业时,他们就说是家长叫报的。这样的没有主见的学生,即使是很牛的“状元”,香港大学也不要。

    其实个人以为,北大、清华真的不必太急于证明自己,论传统的底蕴,香港大学一时半会还赶不上。

    一流大学的形成、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建立和心理认同,以及地位的保持和撼动等,都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一流大学的气质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多招几个第一名少招几个第一名没那么重要。

    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北大清华二流论”,实质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高校该如何面对高等教育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这次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其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名校竞争”的概念,实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大学体制与我们固有的大学体制之间的竞争。

    “香港高校VS内地高校”的命题,其内涵远远超过了所谓“顶尖高校”之间的竞争,是两种不同的大学制度的直接碰撞。

    继续当一流是个比拼长劲的问题,而醉心于网罗所谓的“状元”用处未必有多大,多少名“状元”都拯救不了什么。(北国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src_30207032411056933224713.gif

京港大学校长高峰论坛

    7月23日《新京报》有两条有关高考录取方面的新闻,一条说今年全国共有79位文、理科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另一条是说在7月22日的“京港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香港大学有关人士透露,在今年申请港大的内地考生中,至少有2名以上的内地高考状元被该校放弃。

    最近,媒体上关于北大清华是否沦为二流大学的争论沸沸扬扬。对此,近日北大清华在高考录取刚一结束,就急着向外发布消息,说有多少状元被他们录取,而香港大学的做法却与之恰恰相反。两相对比,值得一议。

    其实一个大学是一流还是二流,不是招了多少状元就能讲清的。当前人们热捧香港的一些大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那里提供的奖学金更高;香港是英语教学,学生今后出国留学的机会更多;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相对高一些等。这些方面,已对内地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北大清华要消除一些负面影响,与其大揽高考状元,还不如给学子人性化关怀,减少学子浓硫酸泼熊、卖糖葫芦、卖猪肉等怪现象的出现,更要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术氛围、办学理念等方面下工夫,杜绝大学生“看不起学校”、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等不正常现象。尤其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下工夫,别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急功近利,缺少人文关怀,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崇高定位。

    当前,有些高校校长主要精力集中在盈利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不惜牺牲师生利益为代价,将学校绑上功利化的战车,大学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随着计划招生数、评估系数等“硬指标”被夸大,关乎大学灵魂的“软指标”反而忽略了,从而造成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缺失。

    “大学是什么?”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但愿各高校能从蔡元培先生精辟论述中,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扬长避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把国家重点大学真正建成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大河报刘纯银)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src_30207032411058631498914.gif

大学暗战:香港高校群挑内地大学

    昨天(23日),记者从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京港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上获悉,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的招生录取工作全部结束,有4省的文科或理科状元被该校录取,其中北京地区有7名学生获得了50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沸沸扬扬的京港名校状元争夺战基本降下帷幕。虽然,北大、清华是否沦为“二流”的回响袅袅不绝,但北大清华明显是胜者。据7月22日《京华时报》报道,北大、清华今年共囊括全国状元79名。而之前被批靠高额奖学金“挖”生源的港大也公开了今年的招生结果,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介绍,今年在内地的招生中,至少有2名以上的高考状元在笔试和面试中“出局”,“他们选择的志愿和专业理想不太相符合,有的对到港大读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我们则认为港大不能提供给他最想要的学习条件。”黄依倩说,这说明香港大学不存在用高额奖学金抢内地生源的说法。(见7月23日《新京报》)其实,京港名校相争的最大获益者恰恰正是寒窗十年苦读的学子们。

    其一,增加了考生们的遴选空间。向港名校内地招生,使得学子们选择面更广。就所谓的高考状元而言,以往只能眼盯北大清华,而且限于北大清华的地域招生限制和填报志愿甚至户口等综合因素的掣肘。状元们未必能够上得了北大清华。香港名校来了,状元们可以多了好几个选择。就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透露出来的消息,约有10名左右的状元入港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不是状元的考生也可以香港名校的面试中和状元们进行PK,以实际表现胜出而少了一考定终身的遗憾。如果说,香港名校的介入给状元层级的考生多了选择空间,北大和清华则给了中上高分层的考生多了更多机会。据报道,北大清华今年自主招生的比例为5%,分数可降20分。还有就是,北大清华同时缩减在北京地区的招生数额,扩大在其他省市区的招生数量,无疑对学子们是利好消息。

    其二,促进北大、清华和学子权利义务的对等。有竞争才能有发展,这是刚刚在上海结束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大学校长们的共识。对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内名校而言,面对香港名校的“掐尖”压力,相信会有所触动。除却教育体制上的宏观因素外,相信北大会在中观层面的教学软硬件上的调整与改善,微观层面的人文关怀、奖学金等做出不同以往的调整。市场经济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也不例外,在各高校择优而教的同时,学生们同时也有择优而学的权利。谁提供的条件好,谁就有优势。

    虽然北大、清华对香港名校提供高额奖学金的行为不以为然,但在中国教育乱收费的困扰之下,一些品学兼优的贫寒学生选择香港名校却是不争事实。而这,是北大、清华最大的生源损失。最为重要的是,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中国名校时刻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挂在嘴边,须知奢谈虚妄的社会效益是没有意义的。也许北大清华更应明白,香港名校吸引学生的不只是高额奖学金,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此而言,高校和学生处于权利平等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的进步。而这,也是学子们学习权利和未来的工作权利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

    其三,教育全球化下学子得利和国际利益受损。教育全球化是大趋势,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认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将会促使这个过程加速,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落后的高等教育制度。原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比较研究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及远程教育计划专家王一兵认为,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政策开放到麻省理工学院可以或者产生兴趣在清华大学旁边办学,哈佛可以在北大旁边开办他们的分校,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两位专家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在全球化潮流汹涌而来的大势下,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有2亿中小学生,而本区域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包括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有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缺的就是优质生源。香港大学“入侵”只是先导,未来会有亚洲甚至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名校到中国内地“掐尖”,从学生的角度看,未来入学的选择面更广更宽,就业机会更多,诚为好事。但从长远的国家利益而言,中国却面临着优秀人才外流的隐忧,不得不虑。

    正如入世会给国内的某些产业带来冲击一样,教育体制也必须经历融入世界先进教育体系的考验。北大、清华为中国高校的翘楚,建立起和世界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迫在眉睫。而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并不在“一流”还是“二流”。而是能否留住学生,留住人才!(东方网张敬伟)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src_30207032411058631498914.gif

    一大学生说:感触最深的是学校给了每个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

    新华网香港9月13日电(记者侯莉萍)“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所以我来了。”来自海南省的香港城市大学一年级学生万诗尧用简简单单一句话概括了她报考香港高校的原因。

    自从2002年香港8所高校在内地招收本科生以来,内地报考港校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今年香港8所高等院校共在内地招收了1300多名新生,港校人气指数再度飙升,年仅15岁的万诗尧就是今年入读香港高校学生中的一员。

    来自海南省海南中学的万诗尧在今年的高考中以775分的成绩考入香港城市大学,并获得每年6万港元的奖学金。“我一直都对国际经济和法律感兴趣,而香港所处的位置以及香港学校的完善设施让我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城大。”

    来自北京的许可在今年的高考中数学考了满分。由于没有达到她所填报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班”的录取线,许可选择到城大读英文传播专业。她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来到香港不仅能继续接受东方文化的熏陶,还能够贴近和学习西方文化。”

    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张怡婧是城大制造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系二年级学生。在香港学习生活了一年,她的粤语已经讲得很流利了。“初到香港时,我对这里高校老师的全英文授课很不适应。”怡婧说,“当时学校的老师以及同学给了我很大帮助,丰富的课余生活使我更快地融入香港的多元文化。”

    怡婧说,她在香港学习一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学校给了每个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且课程安排灵活,还有各种奖学金及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在四年级时还有全职带薪实习机会。

    来自山东聊城一中的孟昊今年以第一志愿考上城大商学院,并得到了每年3万港元的奖学金。孟昊说,他非常喜欢城大的学校氛围,这里有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连老师都来自世界各地。

    不过,由于香港的物价较高,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要大约2000港元,再加上每年6万港元的学费,对于一般的内地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2006年10月09日  来源:羊城晚报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_582090314173315605481.gif

    你为什么去香港上大学?

    今年,香港的大学突然间成了内地尖子生们的一个热门选择。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么办的?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二者的高教体制究竟有何不同?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_1120903141735671227693.gif详细报道

香港城大校长谈对内地招生:学生是最大受益者

    “这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参加全国联招,实收内地生208人。与去年比,各科系分数线全面提升,所录取的学生出类拔萃,其中不乏特长生,我们感到很满意。”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10/09/xin_5820903141733296133022.gif详细报道

香港大学放弃数名内地高考状元

专访香港大学校长:未料到内地学生蜂拥报考

香港的大学没有班主任

香港科技大学简介(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