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洋事件”之辩:大学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2006-09-16 05:48:40)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今年8月底,贵阳市的一所普通学校因一名新生的到来而声名鹊起。汪洋,从北京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3年后,又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报名就读,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人们的议论,许多人借此质疑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成功,认为“汪洋事件”让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陷入了尴尬。

    “希望我的经历给后来的学生提供借鉴”

    9月12日,远在贵阳的汪洋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今年27岁的他,3年前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专业限制了我大学毕业后的求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的视野很窄,只能去搞营销。选择读中专主要是想学门手艺,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汪洋说,他并不是一时冲动,来上学前,他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并去了一些工厂做了实地调研,最后选择了数控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待遇高。

    汪洋现在入学已快一个月了,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像钳工、焊工等,今后还要学专业一些的,如计算机制图等,“这些都是我以前没学过的。”他的班上有40多名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普遍比他小五六岁,“但我们都能玩到一块,因为我的心态比较年轻。”

    汪洋告诉记者,相比于他现在的同学们,他毕竟接受过本科教育,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中专毕业后,我想找一份与现在的专业有关的制造业领域的工作,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再圆我做生意的梦,因为我并不是个特别安分守己的人。但不论做什么工作,我在大学学的工商管理的知识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身为贵阳人、操着一口普通话的汪洋承认,他确实没想过自己的选择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社会上一根脆弱的神经被我触动了。”前一段,他和学校约定不再接受采访,“现在我想明白了,这是件好事,于是就不回避采访了。许多学生走的是上大学、读研究生的研究型道路,我和另外一些上了大学又去读中专的同学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希望我的经历对后来的学生有所帮助和借鉴:学习专业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此外,大学毕业生应该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能眼高手低。”

  汪洋母校:鼓励汪洋的做法,这是一件促使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好事

    对于汪洋,他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学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北科大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包成铭说,汪洋是该学院毕业的学生,他的选择完全出于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是完全正确的。学院近日要写信鼓励他。汪洋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发展、个人取向和兴趣,是无可非议的。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众多毕业生中的个别现象,如果以此来类推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那不免有些过火。

    包成铭表示,从培养要求上来说,我国的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不同的要求。有很多人在炒作这个问题,我想是他们的观念受到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虽然从层次上来看汪洋选择的是中专,但是它是一个全新技术的领域,所以并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往低处走了”,而是一种横向的拓展。本科生在毕业后工作中发现自身技能不够,去充电,这本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而且和我国提出的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吻合。

    北科大党委副书记陈曦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应及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本身作一个全方位思考。“汪洋事件”促使我们反思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比如,法学、管理学等专业是否适合在本科教学中设置等。今后的本科教育走向、专业设置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使本科教育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理念,让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以后进入社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接受职业学习。高等教育不只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还要培养出一大批的蓝领,这同样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汪洋事件”对我们学校和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这件事能推动、改进我们的工作,使高等教育更适合社会需要,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者:“汪洋事件”不是人才浪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对记者说,“汪洋事件”其实很正常。比如,一个博士生不会开车,他去学开车,但人们不会取笑他。夏教授曾在英国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社会工作的博士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胜任社会工作,还要经过培训和考试才能上岗。同样道理,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汪洋学的是市场管理专业,现在又去学数控机床,这对国家、社会、个人来讲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我们不应反对,也不能因个别现象就否定高等教育。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对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进行反思和改进。

    面对汪洋的事例,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学生家长李明先生,“汪洋事件”说明市场的供求双方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实,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过度扩张造成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些高等院校在课程上设置的失败。很多大学毕业生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却十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导致他们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被社会所接受,需要到那些专门培训专业技能的学校去重新学习,然后再去找工作。作为这些大学生来说,国家和家长培养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又去学习起点比较低的技术工种,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才上的浪费。

    对此,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臧勇认为,汪洋前后所学的专业根本不同,不能说是人才浪费。这就像教授去学开车,会有人笑话他吗?此外,大学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它更侧重于素质的培养。经过大学的学习之后,汪洋的各方面素质都有很大提高,这将给他在中专继续接受教育乃至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大帮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更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的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创新性的设计实验。相信“汪洋事件”这种现象今后可能还会继续出现。

    汪洋的经历对于那些即将考大学的学生有哪些借鉴意义呢?北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说,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高中生都是很盲目的。他建议学生的专业选择应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首先看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发展潜能。有很多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是以分数作为选择标准,易受社会当时的热门专业影响。报考专业还是应该更注重自己的兴趣、能力。(完)

2006年09月15日   来源:金华新闻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09/15/xinsrc_33209031517158212942272.gif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TITLE="“汪洋事件”之辩:大学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

【新闻回顾】关注大学生“回炉”热 大学你该反思什么?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09/15/xinsrc_33209031517159912674373.jpg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TITLE="“汪洋事件”之辩:大学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

3年找工作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

    8月16日,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新生报名入学。一名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工作3年后,又来到该校报名就读,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此事在学校引起不小的轰动。

    我想掌握一门技术!

    在学校招生办公室,记者找到了刚办完入学手续的汪洋。今年27岁的汪洋,家住贵阳市。200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先是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干了半年,又转投香港驻京的一家灯饰公司。

    7个月后,他就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但让汪洋苦恼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

    2005年5月份,他辞职回到贵阳找工作。然而,受所学专业限制,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反的,他发现,一些技术人才却非常抢手。几经周折后,汪洋决定:要好好学门技术。

    回想大学毕业后这几年的经历,汪洋说,他参加过很多招聘会,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像他们这种本科生,工作并不好找。相反,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就是中专生都很吃香。他了解到,中国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于是,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大学学习并不多余

    据汪洋介绍,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但是,真的要重新来中专读书,去和一帮比自己小得多的学生一同学习,他又有些犹豫了。经过3个多星期的考虑后,才下了决心。

    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汪洋这样看待:“大学四年的学习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东西。没有大学四年,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些残缺。但3年多的社会打拼让我认识到,自己要是掌握了一门技术,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过得都会比较踏实一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来自清镇的学生黄锡欢和汪洋有着类似的经历。2003年,他从贵州财经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毕业后,在清镇市某单位作为合同工工作了2年多。2005年9月,他也辞去工作,来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报名就读。

    中专专业定位适当

    对于北京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竟然返回中专学校来学技术,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陈韵觉得有些意外。陈主任说,汪洋报名的专业,本来学制为4年,考虑到汪洋是本科毕业,学校经研究决定,让他免修前两年的文化课程,直接从3年级读起。

    随后,陈主任告诉记者,中专毕业出来的学生姿态低,定位准确,有技术在手,因而大多数中专生比大学生更好找工作。对于他们学校来说,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贵州都市报)点击详细>>>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6-09/15/xinsrc_3420903151715402656574.gif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TITLE="“汪洋事件”之辩:大学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

本科生休学上技校 就业难 技工吃香是回炉原动力

    “我们就是想增强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添加‘砝码’。”今年都是20岁的王勇、张亚南说,他们俩都是驻马店市高新区关王庙乡人,两年前一起考上江西师范大学机电专业。上学期间,虽然偶尔有下工厂实习的机会,但实践经验不足,两人就想休学一年,专门学习实践课。 点击详细>>>

从大学生回炉热看教育之“软肋”

    现在大学生“回炉”渐成趋势,在南方还出现了大学生“回炉”热,“回炉”后很多大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人。“回炉”现象反映出现行教育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现在大学培养出的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具备社会对大学生所需要的素质,所以就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找工作时常常败北(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加剧了“就业难”。  点击详细>>>

专家呼吁:职业技能应纳入大学生“学分计划”

    日前,国内某知名HR网站对软件开发类人才进行调查时发现,由于书本知识与实际技能之间的距离,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感到“手长衣袖短”。相比之下,参加过软件专业培训的求职者则能获得企业青睐,颇具竞争优势。为此,专家建议高校应该把职业技能纳入大学生“学分计划”,即把职业技能当成大学生的学历学分来修,从而为大学生求职找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点击详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