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职场攻略与权益保障 |
访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张曦轲
吸引、培养、激励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是麦肯锡的一个核心使命。因此,公司的每一位资深人员,无论是项目经理、资深项目经理,还是副董事、董事合伙人,甚至资深的董事,都直接承担了培养人才的职责,好像师傅带徒弟一样,以传、帮、带的方法来吸引、培养和保留人才。同时,麦肯锡也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培养顶级商业领袖人才的“摇篮”。事实上,在全球500强公司的CEO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麦肯锡。
招聘标准: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因素
在国内人才招聘过程中,麦肯锡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咨询行业就是需要解决问题,要帮忙客户解决问题。所以,麦肯锡看重求职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标准是沟通的能力,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为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不仅要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说服别人采取行动。所以沟通能力十分重要。第三个标准是领导力。这种领导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麦肯锡非常看重求职者是否具有相关的领导潜质。领导潜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能否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别人并没有要求做的事情,而且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是否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是靠个人努力获得的。第四个标准是对外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长得漂亮的概念。形象是指一种成熟度,既能够相对冷静、成熟地思考问题,又有一定的雄心、抱负、理想。第五个标准是整体学习成绩和学业的表现。如果招聘学生的话,肯定不愿意招那些连基本的学习都学不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本身也体现应聘学生是不是足够聪明。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麦肯锡并不想找高分低能的学生。应聘学生首先是高能,然后在高能的基础上考取高分,才能体现出学习能力的潜质,而且这个学习能力最好是长期自我学习的体现。
招聘渠道:希望聘用文、理专业学生
到目前为止,麦肯锡一直通过两大渠道招聘,一个渠道是国内大学,另一个渠道是国外顶级商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招聘职员占了绝大部分。不过,国内招聘正在逐步增加人员。现在,麦肯锡国内招聘的大学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不过,从今年起,麦肯锡将拓展国内招聘渠道。首先,在近期内,计划把在国内招聘的学校,从原来的四所拓展到将近20所。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校。每所优秀的学校中都有一些顶尖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随着麦肯锡招聘规模的拓展,这四所大学优秀学生的数量将满足不了麦肯锡用人的需求。其次,是在招聘学生所学专业方面进行拓展。从现在招聘的学校当中来看,麦肯锡招聘学生主要是学经济、商业和管理。以往麦肯锡在学校招生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学管理、学经济的学生感觉与管理咨询公司比较吻合。将来管理类、经济类的学生仍然是招聘的主要对象。但是,麦肯锡非常希望能够寻找科学技术、文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麦肯锡的人才结构中,学经济、管理的员工并不占多数。但是,在大中华地区,学习经济、管理的员工已经占到80%到90%。事实上,麦肯锡相信,在理工科、人文科学的学科中,也有很多非常尖端的、具有聪明才智的学生。
人才培养:把员工尽可能推往悬崖边
在培训人才体系的方面,麦肯锡形成了三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着重于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围绕着人的潜质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麦肯锡会把员工尽可能推到悬崖的边上,但是保证不会让员工摔下去。即使摔下去,下面有一个网兜给接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尽可能往悬崖边上走,发挥最大的潜质。同时,麦肯锡对这些员工还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培养。任何一个咨询顾问做完一个项目,项目经理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而这些意见和建议目的不在于评估,而在于帮助员工发展。事实上,麦肯锡对每名员工都配备了一名导师。这个导师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导师,而是每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对所在项目小组而言,项目经理必然就是员工的导师,而且必须起到导师的作用。项目经理是否起到好的导师作用,将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对一个资深项目经理来讲,或者一个资深经理来讲,对下属的项目经理也有导师的责任。依次上推,每一级对下一级,或者一两级都有这样的责任。人才培养贯穿麦肯锡工作的始终。
第二个特色,是真正意义上高度全球化的培养手段。麦肯锡的每名员工、每名咨询顾问,无论处于哪一级别,每年平均至少有两周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这两周时间的培训绝大多数都在海外进行。这种培训既是一个知识、技能的培训,也是与全球其他分公司同仁建立全球网络的一个机会。全球一体的体制,对员工提升国际化的视野将非常有帮助。
第三个特色,是既兼容并包又不论资排辈。兼容并包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麦肯锡的人才可以来自各种各样不同的渠道,关键是把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团结的团队,发挥出更强的作用。尽管在一个团队中,员工有着不同的级别,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讨论、理解是完全平等的。麦肯锡希望有些好点子来自最不资深的一些员工,以此激发员工的灵感和创造力。尽管麦肯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但是麦肯锡有全球公认最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不是依靠人力资源部,而是贯穿整个公司的文化以及体制、机制。
保留人才:让员工自己与自己竞争
在保留人才方面,麦肯锡首先提供人才机会。麦肯锡不断提高人才上升的空间,这个上升空间既包括在职位上的升迁,又包括技能的不断拓展。只要员工有技能提高的要求,团队都会帮助提高技能。技能的提高自然促进职位的升迁。在麦肯锡,每个员工每两到三年就有一个升迁的机会。
其次,咨询工作本身的特性,就是能够让人很容易学到东西。麦肯锡员工很容易接触到企业高层次的内容,可以站在一个跨职能、跨部门的角度看问题,视野在不断的拓展。尽管麦肯锡的工作很辛苦,但是知识的回报对于每个员工同样具有吸引力。
第三,麦肯锡有良好的内部氛围。麦肯锡是一个精英人才聚集的公司,又是一个对个人职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公司。但是,麦肯锡内部团队精神相当强烈,不存在内部的竞争。麦肯锡有一个“UPOROUT (不进则退)”的传统做法。但是,这不是一个内部竞争,而是个人与自己的竞争。比如,两三年以后能否升迁,是与两三年前的业绩进行比较。麦肯锡不会把一名员工和其他人做比较,因为与其他人比较是无意义的。80%左右的员工在“UPOROUT(不进则退)”中离职,其中大部分是选择主动离职。离职原因一是被猎头“挖”到了知名企业;二是由于工作压力,迫于家庭观念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本报记者郑勇
招聘标准: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因素
在国内人才招聘过程中,麦肯锡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咨询行业就是需要解决问题,要帮忙客户解决问题。所以,麦肯锡看重求职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标准是沟通的能力,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为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不仅要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说服别人采取行动。所以沟通能力十分重要。第三个标准是领导力。这种领导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麦肯锡非常看重求职者是否具有相关的领导潜质。领导潜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能否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别人并没有要求做的事情,而且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是否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是靠个人努力获得的。第四个标准是对外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长得漂亮的概念。形象是指一种成熟度,既能够相对冷静、成熟地思考问题,又有一定的雄心、抱负、理想。第五个标准是整体学习成绩和学业的表现。如果招聘学生的话,肯定不愿意招那些连基本的学习都学不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本身也体现应聘学生是不是足够聪明。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麦肯锡并不想找高分低能的学生。应聘学生首先是高能,然后在高能的基础上考取高分,才能体现出学习能力的潜质,而且这个学习能力最好是长期自我学习的体现。
招聘渠道:希望聘用文、理专业学生
到目前为止,麦肯锡一直通过两大渠道招聘,一个渠道是国内大学,另一个渠道是国外顶级商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招聘职员占了绝大部分。不过,国内招聘正在逐步增加人员。现在,麦肯锡国内招聘的大学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不过,从今年起,麦肯锡将拓展国内招聘渠道。首先,在近期内,计划把在国内招聘的学校,从原来的四所拓展到将近20所。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学校。每所优秀的学校中都有一些顶尖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随着麦肯锡招聘规模的拓展,这四所大学优秀学生的数量将满足不了麦肯锡用人的需求。其次,是在招聘学生所学专业方面进行拓展。从现在招聘的学校当中来看,麦肯锡招聘学生主要是学经济、商业和管理。以往麦肯锡在学校招生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学管理、学经济的学生感觉与管理咨询公司比较吻合。将来管理类、经济类的学生仍然是招聘的主要对象。但是,麦肯锡非常希望能够寻找科学技术、文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麦肯锡的人才结构中,学经济、管理的员工并不占多数。但是,在大中华地区,学习经济、管理的员工已经占到80%到90%。事实上,麦肯锡相信,在理工科、人文科学的学科中,也有很多非常尖端的、具有聪明才智的学生。
人才培养:把员工尽可能推往悬崖边
在培训人才体系的方面,麦肯锡形成了三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着重于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围绕着人的潜质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麦肯锡会把员工尽可能推到悬崖的边上,但是保证不会让员工摔下去。即使摔下去,下面有一个网兜给接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尽可能往悬崖边上走,发挥最大的潜质。同时,麦肯锡对这些员工还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培养。任何一个咨询顾问做完一个项目,项目经理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而这些意见和建议目的不在于评估,而在于帮助员工发展。事实上,麦肯锡对每名员工都配备了一名导师。这个导师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导师,而是每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对所在项目小组而言,项目经理必然就是员工的导师,而且必须起到导师的作用。项目经理是否起到好的导师作用,将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对一个资深项目经理来讲,或者一个资深经理来讲,对下属的项目经理也有导师的责任。依次上推,每一级对下一级,或者一两级都有这样的责任。人才培养贯穿麦肯锡工作的始终。
第二个特色,是真正意义上高度全球化的培养手段。麦肯锡的每名员工、每名咨询顾问,无论处于哪一级别,每年平均至少有两周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这两周时间的培训绝大多数都在海外进行。这种培训既是一个知识、技能的培训,也是与全球其他分公司同仁建立全球网络的一个机会。全球一体的体制,对员工提升国际化的视野将非常有帮助。
第三个特色,是既兼容并包又不论资排辈。兼容并包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麦肯锡的人才可以来自各种各样不同的渠道,关键是把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团结的团队,发挥出更强的作用。尽管在一个团队中,员工有着不同的级别,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讨论、理解是完全平等的。麦肯锡希望有些好点子来自最不资深的一些员工,以此激发员工的灵感和创造力。尽管麦肯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但是麦肯锡有全球公认最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不是依靠人力资源部,而是贯穿整个公司的文化以及体制、机制。
保留人才:让员工自己与自己竞争
在保留人才方面,麦肯锡首先提供人才机会。麦肯锡不断提高人才上升的空间,这个上升空间既包括在职位上的升迁,又包括技能的不断拓展。只要员工有技能提高的要求,团队都会帮助提高技能。技能的提高自然促进职位的升迁。在麦肯锡,每个员工每两到三年就有一个升迁的机会。
其次,咨询工作本身的特性,就是能够让人很容易学到东西。麦肯锡员工很容易接触到企业高层次的内容,可以站在一个跨职能、跨部门的角度看问题,视野在不断的拓展。尽管麦肯锡的工作很辛苦,但是知识的回报对于每个员工同样具有吸引力。
第三,麦肯锡有良好的内部氛围。麦肯锡是一个精英人才聚集的公司,又是一个对个人职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公司。但是,麦肯锡内部团队精神相当强烈,不存在内部的竞争。麦肯锡有一个“UPOROUT (不进则退)”的传统做法。但是,这不是一个内部竞争,而是个人与自己的竞争。比如,两三年以后能否升迁,是与两三年前的业绩进行比较。麦肯锡不会把一名员工和其他人做比较,因为与其他人比较是无意义的。80%左右的员工在“UPOROUT(不进则退)”中离职,其中大部分是选择主动离职。离职原因一是被猎头“挖”到了知名企业;二是由于工作压力,迫于家庭观念选择了另外的职业。本报记者郑勇
来源:北京晚报 20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