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成都某大学双流校区同寝室的6个同学,每人每月拿出60元,请来一个保姆,每周到寝室为他们打扫一次卫生和洗衣服。此事一经媒体传播,立刻成为社会各界广为议论的焦点。
找保姆的“苦衷”
据悉,成都某大学的6名同学请保姆并非“先例”。一位就读于广西大学的大四女生小李就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因为要考研,时间紧张,所以才找了保姆,以节约时间。“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爸妈就同意我找个保姆,帮我做做饭、洗洗衣服,平时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和我聊天解闷,也算是紧张学习中的一种调味剂吧!”
笔者调查得知,自理能力差,才是大学生找保姆的主要原因。哈市某大学计算机系的小亮也是找保姆大学生队伍中的一员。小亮的父母告诉笔者,他们家在齐齐哈尔市,孩子从来没离开过家,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小亮在家时,一直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会做,现在一个人在外地,他们不放心,所以每个月花三四百元钱为他请一位保姆帮他洗衣服、床单。这样不仅父母放心,孩子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据了解,找保姆的大学生中,有的是自己偷偷找,但更多情况下是父母帮忙找。一位上海的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只要他搞好学习,这点钱花得值”。
个人行为无可厚非?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找保姆不可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都这么大的人了,当然应该自立,何况又没有经济来源,怎么能拿父母的钱潇洒呢?再说,我们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时候还自己洗袜子,怎么长大了反而懒起来了?”一位家长觉得不可思议。
也有人表达了对大学生的理解。来自湖北的彭梦宁老师在撰文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着实弄不明白,人家一不偷二不抢,既不违规也不违法地请个保姆,咋就惹出这么多事来?请不请保姆,完全是个人的私事,无关能力,更无关人格。大学生们需要关注,但更需要关爱,不负责任地给他们贴上病态的标签,只会暴露出社会的浮躁与无知。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刘林平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雇保姆,活跃了三产市场,扩大了就业门路,促进了消费流通,沟通了人际关系,这未尝不是好事。从家庭的角度看,只要家里经济条件许可,想让孩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掌握到更多无限的知识,尽快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也未尝不可。但问题是作为学生,在保姆身上抠出时间来,是不是全部用在了学习上了呢?
尝试独立处理生活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国生认为,在校大学生请保姆此举不宜提倡。他说,作为大学生应该具有生活当中起码的自理能力,如洗衣服、做家务、清洁卫生等。作为象牙塔里的学子,在学校里就已经开始聘请保姆干家务,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热爱劳动、拈轻怕重思想在现在年轻人的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和严重,就连在校的中、小学生也缺乏劳动的观念。现在参加工作的白领一族,大多数在每天的辛苦工作结束后,仍然回到家中操持家务。更何况这些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呢?他认为,鼓励孩子们多劳动、热爱劳动也是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于这一现象,兰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教育学院教师李雄鹰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表达了自己对此类大学生的担忧:“一个孩子去参加宴会,宴会上要吃鸡蛋,但是那个孩子却说,我不吃这里的鸡蛋,这里的鸡蛋是硬的,我们家的鸡蛋是软的”。
他表示,大学生找保姆,对于学生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会起到副作用。“大学生在家里已经受到了相当的优待,到了学校好不容易有了独立锻炼的机会,可是找来的保姆却又剥夺了这样的机会”,他说,“大学生早晚都要进入社会,如果不去亲身体验社会,尝试独立处理自己生活,那么将来步入社会时,他们会发现原来社会上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无形中感觉到自己很不适应这个社会。而且,大学生找保姆用的都不是自己的钱,如果将来自己挣钱了,这样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了”。
除了对自身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他还提醒,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将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保姆属于校外人员,有可能干扰学校的管理计划。(实习生 王璐)
2006年09月0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