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实践与校园招聘 |
7月7日,上海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的700个暑期实训岗位开始接受报名。报名9点开始,可在清晨六点钟就迎来了第一批报名者。3天时间共有1000多人前来报名、咨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技能实训岗位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香饽饽,而大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清晨6点开始排队
作为技能培训的公益型平台,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暑假实训岗位,是为了满足高校大学生提升技能素质的需求。今年23个实训岗位招收700名大学生。
7月7日是报名第一天,清早六点钟,报名点门口的保安已经开始接待第一批报名学生和家长,俞智杰就是其中之一。这位电机学校模具专业的大专生早上6点就赶来排队,9点钟数控机床和模具实训窗口开始接受报名时,他成了当天第一个报名成功的大学生。一位陪同儿子来报名的朱妈妈告诉记者,目前就业市场上的岗位普遍强调工作经验,大学生参加技能实训锻炼动手能力,使书本上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对接,了解理论上的知识到了工作中是怎么一回事,今后找工作才会心里有底。
记者上午9点钟赶到现场时,每个报名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据组织者统计,7日当天共有485名大学生报名成功,3天里有1000余人报名。报名者来自77所高校,最热门实训岗位为电气控制、环保水处理、平面设计、数控机床应用等。
技能实训为“灰领”就业铺路
此次安排技能实训的23个岗位全部是“灰领”岗位,主要分布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对从业者的要求是“专业知识+动手技能”。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目前人才市场上人才短缺的热门岗位,如数控机床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据库管理、三维设计、电气控制等。
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沈浩告诉记者,上述热门岗位常常面临人员缺口,用人单位苦于招人难,但其实高校中学习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并不少,只是他们没有经验,动手能力差,供需“错位”难以对接,从而形成单位找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怪圈”。安排这些“灰领”专业实训岗位的目的就是要给这些“灰领”专业的大学生提供锻炼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平台,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基础。
来自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方舟对自己目前动手能力的评价是“做是会做,但是蛮差的”,他表示,要让自己独立进行一个三维建模,估计有点困难,但会抓住实训这个机会。
名符其实对口实训岗位短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前都会参加实习,但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专业对口、工作有“含金量”的实习岗位比较难找,在毕业前往往没有机会真正锻炼实际工作技能。方舟告诉记者,从他和身边同学的情况来看,除非托关系,自己很难找到本专业的实习岗位,大多数实习岗位都是在办公室里打打杂、做些文字工作什么的。
沈浩表示,实训岗位出人意料地受欢迎,一方面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就业中的“软肋”,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另外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学生相对缺乏实训和实习岗位。他表示,公共实训中心是上海职业培训的公益型平台,各高校不妨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来进行实训。近两年,华师大、上海交大已经开始有组织地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到公共实训中心进行实训,希望更多高校能够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让更多大学生顺利走上技能成才的通道。
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有关人士表示,由于报名人数超出700人的实训岗位容纳限度,对于暑期未能安排的大学生,如学生同意,条件许可的话将考虑安排他们在暑期之后参加实训。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6年7月15日
大学生实训岗位供不应求
薛亚芳
薛亚芳
清晨6点开始排队
作为技能培训的公益型平台,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暑假实训岗位,是为了满足高校大学生提升技能素质的需求。今年23个实训岗位招收700名大学生。
7月7日是报名第一天,清早六点钟,报名点门口的保安已经开始接待第一批报名学生和家长,俞智杰就是其中之一。这位电机学校模具专业的大专生早上6点就赶来排队,9点钟数控机床和模具实训窗口开始接受报名时,他成了当天第一个报名成功的大学生。一位陪同儿子来报名的朱妈妈告诉记者,目前就业市场上的岗位普遍强调工作经验,大学生参加技能实训锻炼动手能力,使书本上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对接,了解理论上的知识到了工作中是怎么一回事,今后找工作才会心里有底。
记者上午9点钟赶到现场时,每个报名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据组织者统计,7日当天共有485名大学生报名成功,3天里有1000余人报名。报名者来自77所高校,最热门实训岗位为电气控制、环保水处理、平面设计、数控机床应用等。
技能实训为“灰领”就业铺路
此次安排技能实训的23个岗位全部是“灰领”岗位,主要分布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对从业者的要求是“专业知识+动手技能”。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目前人才市场上人才短缺的热门岗位,如数控机床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据库管理、三维设计、电气控制等。
上海市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沈浩告诉记者,上述热门岗位常常面临人员缺口,用人单位苦于招人难,但其实高校中学习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并不少,只是他们没有经验,动手能力差,供需“错位”难以对接,从而形成单位找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怪圈”。安排这些“灰领”专业实训岗位的目的就是要给这些“灰领”专业的大学生提供锻炼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平台,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基础。
来自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方舟对自己目前动手能力的评价是“做是会做,但是蛮差的”,他表示,要让自己独立进行一个三维建模,估计有点困难,但会抓住实训这个机会。
名符其实对口实训岗位短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前都会参加实习,但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专业对口、工作有“含金量”的实习岗位比较难找,在毕业前往往没有机会真正锻炼实际工作技能。方舟告诉记者,从他和身边同学的情况来看,除非托关系,自己很难找到本专业的实习岗位,大多数实习岗位都是在办公室里打打杂、做些文字工作什么的。
沈浩表示,实训岗位出人意料地受欢迎,一方面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就业中的“软肋”,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另外一方面,也表明高校学生相对缺乏实训和实习岗位。他表示,公共实训中心是上海职业培训的公益型平台,各高校不妨在日常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来进行实训。近两年,华师大、上海交大已经开始有组织地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到公共实训中心进行实训,希望更多高校能够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让更多大学生顺利走上技能成才的通道。
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有关人士表示,由于报名人数超出700人的实训岗位容纳限度,对于暑期未能安排的大学生,如学生同意,条件许可的话将考虑安排他们在暑期之后参加实训。
出处:人才市场报 2006年7月15日
后一篇: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