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创业指导与留学规划 |
“眼光确实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眼光决定未来
1999年8月间走出沈阳大学英语系的胡忠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踌躇满志!
当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的天之骄子,仅仅为了谋得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就不得不委曲求全、放弃专业的,大有人在。可这样的尴尬和无奈,不属于胡忠伟:五家以“冠亚”命名的美式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每月数万元的收入——如此身价,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是眼光的魔力——眼光决定了我能够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境遇!”胡忠伟说。
事实正是这样。在大一的时候,胡忠伟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开始当家教打工挣学费;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在给一个小学生教了半个学期英语之后,敏锐地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1995年初冬,胡忠伟拿出自己当家教挣的全部3000元钱,在沈阳一家文化宫租了一间教室,办起了“小学馆儿童美语班”。胡忠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期儿童美语班仅有20名小学员,收费标准是每人100元。
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数千万、员工400余人的集团公司——沈阳冠亚教育集团。在不少人眼里,胡忠伟从一文不名的大学生到千万富翁的创业经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以至于有人将他比作“沈阳的比尔·盖茨”。
这一切,如他自己所说,缘于眼光;是眼光,使他发现了美式英语培训潜藏的巨大商机,并且像猛虎扑食一样地紧紧抓住了这一机会。而当美式英语培训成了人人都欲染指的一块蛋糕时,胡忠伟又开始在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方面下工夫,并且很快就一骑绝尘——如今的冠亚,不仅美式英语培训做得如火如荼,在为大型企业员工所做的专业培训方面,更是占据了沈阳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眼光确实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胡忠伟还是那样踌躇满志。
小伙有点“狂”
与胡忠伟聊天,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他的自信。人有自信当然是好事,不过,对自信的解释和标注也是见仁见智的。到今天为止,胡忠伟背后的指指点点一直都不少,大同小异的一句话是:那个小伙有点狂!
深究起来,胡忠伟的“狂”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小时候他跟着一个老先生学书法。他家里有一块差不多20来平米的水泥台,每天他都要蘸着清水,悬腕运笔,将水泥台写满三遍。柳公权、颜真卿们的书帖,更是临了不知多少遍。初中二年级,胡忠伟就拿了沈阳市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有人说:“不错,学好了书法,就比别人多了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他听了,就气宇轩昂地反驳人家:“才不哪!我练书法是为了将来当领导给别人签名!”1995年胡忠伟读高三,高考结束后,他就到当地的一所驾校报了名。邻居家老奶奶听说他要学开车考驾照,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伟啊,好好学,以后咱争取到单位上给领导当个司机,那就啥都不愁了!”他却脖子一梗,说:“我学车是为了将来给自己开车。因为驾驶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掌握的技能。”
大三之前,胡忠伟一直热中于办班。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胡忠伟开始办学校,一口气办了四所培训学校。办校前,他曾经带上学生证,跑了两次北京,到教育部相关部门询问私人办校能否聘请外教。他那时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相当水平的外教加盟“冠亚”,他的学校便很难在沈阳闯出名头。但教育部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却无法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因而胡忠伟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没有明文禁止,那么,也就意味着基本可行。于是,在忙着给学校挂牌的同时,他招来了七八个在美式英语培训方面颇有造诣的外教,很是给自己的学校提升了不少人气。
但时间不长,胡忠伟就遭遇了他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滑铁卢:先后有公安和工商部门来找他,说他的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外国专家管理制度,必须有专门的外国专家楼,所有的分校还得集中在一起,不能分散。对胡忠伟来说,建立一套制度并不难,但要盖一座中规中矩的专家楼,实在是他力所不逮的事情。可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再在自己的学校里聘请外教,那便是继续违规甚至是违法了。胡忠伟别无选择,他交纳了4万元罚款,所有外教全部辞退,包括机票在内的各种费用,全部由他承担。还有,因为只上了一半的课时被迫终止,他退还了学员的全部学费。这些费用加起来,超过了10万元。10万元,那是胡忠伟当时全部的流动资金。
如此大的打击,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难承受的;何况,那时的胡忠伟还只是一个差一个月毕业的在校学生。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胡忠伟的“狂”才得以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将培训学校的老师召集起来开会。“你们中或许有人以为我会就此一蹶不振。错!因为那不是我的个性。而且,我现在依然相信我的眼光: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是社会所需要的,有需要就有市场,一个有市场的行业就是一个好行业,即使它现在面临着困难和压力。所以,我不会就此垮掉,我相信我能迈过这个坎。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与我相同的心态:危机的后面必有转机。”胡忠伟说。
那次会上,胡忠伟宣布了一个决定:“冠亚”学校将不再聘用兼职老师,所有教师都必须是专职的。“我不希望我们的学校被别人认为是散兵游勇,是乌合之众。我们要成为一支任何人都不能小觑的正规部队!”
会后,一位因为无法专职而注定将离开“冠亚”的老师忿忿地对同事说:“都快撑不住了,还这么狂气,神经!”但“冠亚” 却因为胡忠伟的这股子狂气,很快便 “柳暗花明”——专职所带来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所培训学校的专业氛围和敬业精神,吸引了大批学生。“冠亚”重新拥有了甚至比被挨罚前更大的知名度。
一年后,政策给私人办学的空间大了,胡忠伟注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他将那些当初被辞退的外教重新召至麾下,让他们以公司雇员的身份,合法地到自己的学校任教。
不久,“冠亚集团”在沈阳挂牌成立。而“冠亚集团”四个大字便出自胡忠伟的手书。
后来的事实证明,胡忠伟的“狂气”不仅让他度过难关,大踏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还让他自己拥有了众多的追随者。2003年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让胡忠伟举步维艰。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他的员工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冠亚”,连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后来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一档名为“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播。
享受生活每一天
胡忠伟喜欢《泰坦尼克》,更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生活每一天。所以,在拼命工作的同时,他也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游泳馆、网球场、卡拉OK厅、北海、海南岛、西双版纳……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而如此美好的生活,原本就应该用来尽情创造、尽情享受。
一直以来,驾驶都是胡忠伟的至爱。当初,他曾从当家教挣的第一笔收入里抽出100元钱,交给一位出租车司机:“师傅,您坐,我来开!”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尽情地享受着驾驶带给他的无穷乐趣,而那位出租车司机也因此成了他的朋友。有时,路上的活不好拉,他就干脆给胡忠伟打电话:“怎么样,兄弟?出来开一会儿吧!”
后来,胡忠伟买下了据说是沈阳的第一辆“夏利3000”。此后,他先后开过的车有富康、捷达、红旗。
2004年,国产宝马5系下线前夕,沈阳宝马的总经销商先后接到七个熟人的电话,说是要为一个朋友预定一辆。直到最后总经销才知道,那七个熟人竟然是为同一个名叫胡忠伟的人预定的。而那七个人都是“冠亚”学校学生的家长。
晚上10点过后,沈阳的环路上车辆很少;细心的人会发现一辆蓝色的宝马经常在不长的时间里,多次疾速驶过同一块路段。
驾车的,当然就是29岁的胡忠伟。这也正如他的生活与梦想,正在加速度前进……
出处:中国青年2006年01月(下)
这个小伙有点“狂”
文-刘新平
文-刘新平
眼光决定未来
1999年8月间走出沈阳大学英语系的胡忠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踌躇满志!
当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的天之骄子,仅仅为了谋得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就不得不委曲求全、放弃专业的,大有人在。可这样的尴尬和无奈,不属于胡忠伟:五家以“冠亚”命名的美式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每月数万元的收入——如此身价,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是眼光的魔力——眼光决定了我能够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境遇!”胡忠伟说。
事实正是这样。在大一的时候,胡忠伟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开始当家教打工挣学费;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在给一个小学生教了半个学期英语之后,敏锐地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1995年初冬,胡忠伟拿出自己当家教挣的全部3000元钱,在沈阳一家文化宫租了一间教室,办起了“小学馆儿童美语班”。胡忠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期儿童美语班仅有20名小学员,收费标准是每人100元。
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数千万、员工400余人的集团公司——沈阳冠亚教育集团。在不少人眼里,胡忠伟从一文不名的大学生到千万富翁的创业经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以至于有人将他比作“沈阳的比尔·盖茨”。
这一切,如他自己所说,缘于眼光;是眼光,使他发现了美式英语培训潜藏的巨大商机,并且像猛虎扑食一样地紧紧抓住了这一机会。而当美式英语培训成了人人都欲染指的一块蛋糕时,胡忠伟又开始在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方面下工夫,并且很快就一骑绝尘——如今的冠亚,不仅美式英语培训做得如火如荼,在为大型企业员工所做的专业培训方面,更是占据了沈阳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眼光确实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胡忠伟还是那样踌躇满志。
小伙有点“狂”
与胡忠伟聊天,最强烈的一个感觉是他的自信。人有自信当然是好事,不过,对自信的解释和标注也是见仁见智的。到今天为止,胡忠伟背后的指指点点一直都不少,大同小异的一句话是:那个小伙有点狂!
深究起来,胡忠伟的“狂”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小时候他跟着一个老先生学书法。他家里有一块差不多20来平米的水泥台,每天他都要蘸着清水,悬腕运笔,将水泥台写满三遍。柳公权、颜真卿们的书帖,更是临了不知多少遍。初中二年级,胡忠伟就拿了沈阳市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有人说:“不错,学好了书法,就比别人多了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他听了,就气宇轩昂地反驳人家:“才不哪!我练书法是为了将来当领导给别人签名!”1995年胡忠伟读高三,高考结束后,他就到当地的一所驾校报了名。邻居家老奶奶听说他要学开车考驾照,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伟啊,好好学,以后咱争取到单位上给领导当个司机,那就啥都不愁了!”他却脖子一梗,说:“我学车是为了将来给自己开车。因为驾驶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掌握的技能。”
大三之前,胡忠伟一直热中于办班。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胡忠伟开始办学校,一口气办了四所培训学校。办校前,他曾经带上学生证,跑了两次北京,到教育部相关部门询问私人办校能否聘请外教。他那时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相当水平的外教加盟“冠亚”,他的学校便很难在沈阳闯出名头。但教育部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却无法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因而胡忠伟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没有明文禁止,那么,也就意味着基本可行。于是,在忙着给学校挂牌的同时,他招来了七八个在美式英语培训方面颇有造诣的外教,很是给自己的学校提升了不少人气。
但时间不长,胡忠伟就遭遇了他创业过程中的第一个滑铁卢:先后有公安和工商部门来找他,说他的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外国专家管理制度,必须有专门的外国专家楼,所有的分校还得集中在一起,不能分散。对胡忠伟来说,建立一套制度并不难,但要盖一座中规中矩的专家楼,实在是他力所不逮的事情。可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再在自己的学校里聘请外教,那便是继续违规甚至是违法了。胡忠伟别无选择,他交纳了4万元罚款,所有外教全部辞退,包括机票在内的各种费用,全部由他承担。还有,因为只上了一半的课时被迫终止,他退还了学员的全部学费。这些费用加起来,超过了10万元。10万元,那是胡忠伟当时全部的流动资金。
如此大的打击,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难承受的;何况,那时的胡忠伟还只是一个差一个月毕业的在校学生。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胡忠伟的“狂”才得以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将培训学校的老师召集起来开会。“你们中或许有人以为我会就此一蹶不振。错!因为那不是我的个性。而且,我现在依然相信我的眼光: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是社会所需要的,有需要就有市场,一个有市场的行业就是一个好行业,即使它现在面临着困难和压力。所以,我不会就此垮掉,我相信我能迈过这个坎。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与我相同的心态:危机的后面必有转机。”胡忠伟说。
那次会上,胡忠伟宣布了一个决定:“冠亚”学校将不再聘用兼职老师,所有教师都必须是专职的。“我不希望我们的学校被别人认为是散兵游勇,是乌合之众。我们要成为一支任何人都不能小觑的正规部队!”
会后,一位因为无法专职而注定将离开“冠亚”的老师忿忿地对同事说:“都快撑不住了,还这么狂气,神经!”但“冠亚” 却因为胡忠伟的这股子狂气,很快便 “柳暗花明”——专职所带来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所培训学校的专业氛围和敬业精神,吸引了大批学生。“冠亚”重新拥有了甚至比被挨罚前更大的知名度。
一年后,政策给私人办学的空间大了,胡忠伟注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他将那些当初被辞退的外教重新召至麾下,让他们以公司雇员的身份,合法地到自己的学校任教。
不久,“冠亚集团”在沈阳挂牌成立。而“冠亚集团”四个大字便出自胡忠伟的手书。
后来的事实证明,胡忠伟的“狂气”不仅让他度过难关,大踏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还让他自己拥有了众多的追随者。2003年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让胡忠伟举步维艰。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他的员工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冠亚”,连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后来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一档名为“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播。
享受生活每一天
胡忠伟喜欢《泰坦尼克》,更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生活每一天。所以,在拼命工作的同时,他也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游泳馆、网球场、卡拉OK厅、北海、海南岛、西双版纳……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而如此美好的生活,原本就应该用来尽情创造、尽情享受。
一直以来,驾驶都是胡忠伟的至爱。当初,他曾从当家教挣的第一笔收入里抽出100元钱,交给一位出租车司机:“师傅,您坐,我来开!”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尽情地享受着驾驶带给他的无穷乐趣,而那位出租车司机也因此成了他的朋友。有时,路上的活不好拉,他就干脆给胡忠伟打电话:“怎么样,兄弟?出来开一会儿吧!”
后来,胡忠伟买下了据说是沈阳的第一辆“夏利3000”。此后,他先后开过的车有富康、捷达、红旗。
2004年,国产宝马5系下线前夕,沈阳宝马的总经销商先后接到七个熟人的电话,说是要为一个朋友预定一辆。直到最后总经销才知道,那七个熟人竟然是为同一个名叫胡忠伟的人预定的。而那七个人都是“冠亚”学校学生的家长。
晚上10点过后,沈阳的环路上车辆很少;细心的人会发现一辆蓝色的宝马经常在不长的时间里,多次疾速驶过同一块路段。
驾车的,当然就是29岁的胡忠伟。这也正如他的生活与梦想,正在加速度前进……
出处:中国青年2006年0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