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本来就是普通劳动者

(2006-05-26 06:43:13)
高考马上开始了,又一批更多的(扩招)学生将进入大学学习。同时又一届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一些已经找到了工作,一些还是在到处寻找着。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在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时提到,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你如何看这个说法?

  孙虹钢 我严重同意这个说法

  我认为所谓大学——高等教育,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

  其实大学区别于义务教育之处,就是应该为社会培养更高级一些的人才,对么。那么,首先应该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如果我们的这1000多所高校花了很多纳税人的钱,花了学生家长的钱,花了学生很多的时间、情感,培养出来的人找不到工作,岂不是浪费资源?社会不需要的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投资去培养呢?

  我觉得有几个角色定位应该分析一下:

  1.高校拿了纳税人的钱,要给纳税人的回报是:提供纳税人所需要的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

  2,高校拿了学生家长的钱,要给学生家长和学生们的回报是:把这些学生培养成能“卖”得出去的商品,不能是砸在手里的库存积压品。所以说,学校要把纳税人当作投资人来对待,把学生和家长当作客户来对待。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3,学校还应该把学生当作商品来生产。不能只是“我们想做的产品”,而是“社会需要的商品”。

  4,学生要知道自己是学校的客户,作为客户,可以对学校有要求的。如果学校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要去主张自己的权利的。

  5,其实所有劳动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如果有不普通的劳动者,应该是指残障人士,需要特殊关照的。以前用什么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干部、工人来区分劳动者,现在的职场,人际角色的分工已经完全变化了。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角色来和工作岗位匹配,个人的价值完全靠市场来体现,和身份没有关系了。

  我的一些观点在大学里面讲过,学生都欢迎,学校都傻眼。不过北大光华的吕峰还是认同的。民办高校都表示认同。

  我们得特别清晰地知道“教育”的目的。就算是培养科学家等等研究型的人才,那也得是有研究机构愿意要的研究人才。古代就有故事,讲有人花很多的钱去学习屠龙之技,学成回来发现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龙。这样的教育,越高等越没用。
  
  田茂永 我赞同这个说法

  目前国内针对就业前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按照我的个人体会和理解,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个非专业的素质教育。这样的话,在就业的时候的确会遇到毕业生的能力和工作岗位短暂性的不匹配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把问题单纯丢给大学。

  像日本和德国的技工培养制度和员工上岗前的超长时间培训制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顺便说一句,这两个国家恰恰在制造业的技术含量都是全世界最高的。也就是说,在职业培训上,国内不仅欠缺优秀的职业学院,也欠缺企业的入司培养制度。这些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工作能力低下的根本,否则,那么多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该如何就业?即便大学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很快速的调整院系设置,也不能保证全体毕业生都能专业对口就业。

  那么大学生基本素养就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项教育目标,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的说法还不够全面,大学和就业不应该扯得这么近。

  我认为大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当然高素质公民不完全依赖大学培养,如果把大学当成就业培训班显然离题太远了。

出处:网易商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