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二:Google用“中国市场”这个概念轻松地钓李开复上钩,当然,李开复则是愿意上钩的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经理人能够不工作而拿到薪水的,李开复竟然做到了。而这恰恰是Google的胜利,也是李开复的遗憾。
人们用二十岁来比喻Google的生机勃勃,用人到中年来形容日趋平庸的微软。据说,在李开复之前已经有一些人离开微软投向Google,这足以证明Google的吸引力,但不具有什么说服力,因为中下层的职业经理人跳槽是司空见惯的事。能吸引身为全球副总裁级别的李开复加盟,才真的是让人震撼的事。
尽管可能由于诉讼的原因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李开复根本不能全力投入Google运营计划,但这个“闪电加盟”事件本身就有巨大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就是要吸引眼球的,“闪电加盟”事件使Google随着一个万人景仰的职业经理人的一举一动,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此是其一。还可以使本来就“春风得意马蹄急”的Google更加士气大振,更加意气风发,锐不可当;当然也挫败了对手的锐气。此是其二。从最保守的角度看,即便李开复不能马上投入正常的工作,但他在微软的缺席使微软针对Google的项目陷于困境。竞争对手没有进步甚至被瓦解的事实对于Google来说也是好事。此是其三。李开复的入伙对中国国内的竞争对手也是一种无形的震慑。这是其四。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
李开复上钩了(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