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贝日记》剧照,显示的是拉贝和他保护下的中国难民和日军对峙。(转自新浪网)

《南京!南京!》剧照,显示的是拉贝即将抛下他保护的中国难民回德国。(转自新浪网)
□一华独秀/文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电影也有惊人的巧合。当导演们在扎堆抢拍一个题材影片时,观众在乱中打仗,导演们却在乱中取胜。
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不约而同上演,像足了曾经的《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与《黄金甲》都是改编自名家名作,故事人物和结构有惊人的相似,都反映了宫廷内斗和家人相残,都有让人不齿的不伦孽恋!两部电影一前一后上映赚足了话题也赚足了银子,当然也赚足了骂声!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同一个素材烹出的不同两道菜,里面最关键的元素是南京大屠杀和拉贝。为了品尝同一素材做出的不同的两道菜味道到底有何分别,大家最近都忙着两头跑。想想影片商也真够奸猾的,两个死对头携手双赢,这也真是金融危机下的好策略呀!
与其说《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谁高谁低,不如说它们是对方的墓志铭吧!有比较才有鉴别,看《拉贝日记》才真正能发现《南京南京》脸上的暗疮在何处;看了《南京南京》也突然发现《拉贝日记》也不乏瑕疵。幸亏《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几乎同步上映,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清晰地概念,否则,只看其中一个,会让我们在追寻历史的踪迹中盲从一阵子。
《南京南京》里的拉贝在日军的威逼下,在纳粹的命令下,在向中国难民下跪后毅然离开了需要他的南京市民,回德国去了,无助的难民失去保护伞,顿成日军屠戮的靶子,南京顿成死四城;可在《拉贝日记》中,拉贝面对日本鬼子的屠刀,毅然和中国难民站在一起,最终使几十万民众幸免于屠杀,拉贝离开南京时则受到了安全区民众的夹道欢送。难道有两个版本的拉贝当时在中国?信誓旦旦尊重历史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制片、导演们就给我们还原了这样的真实?《南京南京》把拉贝描绘成一个半途而废的逃兵,而《拉贝日记》却把拉贝描绘成一个伟大的救世主。差距如此之大,有人解释说这是角度不同。到底谁是最符合史实的那个拉贝呢?争论仍在继续!
《南京南京》对日本鬼子角川的“美化”引来强烈争议。到底是“美化”还是“人性化”?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用一面纳粹大旗盖在众多中国人的头上,使他们躲过一劫。纳粹的旗帜竟成了仁慈的保护伞,成了宽厚仁爱的上帝,这想暗示什么?
《南京南京》“美化”了一个双收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鬼子角川,《拉贝日记》歌颂了一个曾经对纳粹死忠的拉贝,历史难道是这样让人在认知上难为情?
《南京南京》中的高圆圆一腔悲愤地动员同胞女子自告奋勇去当慰安妇供日本人淫乐时,她自己为甚么不身先士卒举起手?为什么只当呐喊的先锋而非行动的先锋呢?这样的人物设置是不是也是很“人性化”?
陆川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南京!南京!》的票房超过1.5亿他就要去裸奔。这就是一个自称背负历史责任的导演真正的心机?我看过1.5亿时不成问题了,但他会裸奔吗?
对于拉贝的刻画,作为《拉贝日记》制片人之一的王中磊向陆川开炮:陆川对拉贝的描述不客观不该误导观众。“我希望陆川尽快成熟起来,我们都需要客观地面对历史。”他还说,《拉贝日记》的票房应该会超过5000万,他的预测似乎比陆川理性。王中磊还认为,《拉贝日记》比《南京!南京!》温情许多,也少了过于惨烈的画面。陆川则回应:“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历史,而不是拉贝一个人拯救的历史”。他表示,《南京!南京!》所有的故事都依据史料,“拉贝在《南京!南京!》中的戏份,基本和拉贝本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当。”对于王中磊所说的血腥镜头,陆川表示那是剧情需要,绝对没有刻意渲染暴力。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口水战升温,但口水的背后是票房的积累,观众在乱中争论,制片人在乱中取胜,这一切又关严肃的历史何事?
…… …… …………
……
历史的本来的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很多还都在争论。我们今天企图在电影里找到答案,可是电影给我们更大的困惑,甚至让人糊涂。
对于严肃的历史事件,请导演们慎言尊重和还原历史吧!你们的信誓旦旦的言辞,往往在误导观众的视听。你们这样说为了票房、为了宣传为了让大家走进电影院是可以理解的,但你们不是历史学家,你们只是导演,你们了解的可能只是历史的纸片,怎么能是历史的全部呢?不要把自己的一部电影神化了,它的意义真有那么伟大吗?观众是有分寸的。在影院里再怎么激动地观众,出来后他还是很冷静的。
如今看来,导演们扎堆拍历史,并不见得是在为历史而铁肩担道义。当王中磊对陆川横加指责时,让人更感到道义是那么遥远!历史可以拍成电影,但电影绝对不是历史的全部!
我可以给《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鼓掌,但我讨厌《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式的恶俗宣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