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

(2021-01-29 10:24:50)
标签:

去没人的地方

飞马旗原创户外摄影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
陕西府谷篇。陕西府谷县这一段,我要重点介绍,这是因为:
1、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府谷县与山西河曲县、内蒙准格尔旗接壤,它是黄河流过内蒙、山西进入陕西的第一站,是三省交汇之地,也是陕西800多公里沿黄公路(准确的名称是沿黄观光路)的起点,是黄河沿线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2、府谷这一段的沿黄公路,包括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以及黄河东岸山西的沿黄公路,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景区和景观,所有这些地方,目前都是不要门票、免费的。我统计了一下,黄河西岸这边儿,从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经接壤的陕西府谷县墙头乡到府谷县城,短短72公里的沿黄公路,有已修缮完成的黄河观景台7个,大片的丹霞区3处,这72公里沿黄公路,属于府谷县的路段为59公里,观景台属于府谷县的6个,丹霞区2处。府谷县墙头乡黄河边的山上,还有我最爱的明长城遗址。
3、我喜欢府谷县城,有理想的跑步和打篮球的地方,适度安静,适度繁荣,府谷县城很神奇。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蒙晋陕大峡谷府谷段景观示意图(以后简称示意图,本示意图亦可做为蒙晋陕大峡谷三省交汇段小环线自驾使用)。黄河东岸山西河曲县的景观在以前的篇章中已有介绍,本篇介绍更精彩的黄河西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陕西府谷县城这72公里沿黄公路的景观。再重复一遍,这张示意图里涉及的所有景区、景观,都是不要门票、免费的。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72公里的沿黄公路,始于龙口镇的黄河龙口公路桥。还记得前面的《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第一篇至第三篇吗,我们沿着黄河,自驾由内蒙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山西偏关、河曲,一路下来,到黄河龙口公路桥这里,一般要做个选择:如果继续沿着山西境内的S249省道向前,走的是黄河东岸,经山西河曲县,由山西保德县过黄河进入陕西府谷县城,这段沿黄公路,十多年前就有了,现在,黄河边的树木和杂草长得高大茂密,观看黄河受到严重遮挡,这段路运煤的大车多,扬尘大,路况不太好,景观也不够丰富;如果你是第一次走蒙晋陕大峡谷,或者这辈子只准备走一次,来到黄河龙口公路桥这里,推荐你右转,过桥,跨越黄河,由山西河曲县进入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走黄河西岸,也就是走龙口镇—府谷县城这72公里的沿黄公路。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黄河龙口公路桥上,桥的右侧是龙口水利枢纽(当地人称龙口水电站)。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黄河龙口公路桥上,桥的左侧是太子滩。太子滩和娘娘滩是黄河河道中的两座小岛,娘娘滩在几公里外,两岛遥相呼应。相传,汉太子刘桓(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和生母薄太后为躲避吕后的陷害,曾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小岛上避难,两座小岛的名字由此而来。太子滩现在隶属于龙口镇,岛上无人居住,娘娘滩现在隶属于山西河曲县,历代至今一直有人居住,是黄河河道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娘娘滩在《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第三篇中有过介绍。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由黄河龙口公路桥过黄河后,踏上黄河西岸。这之前,黄河在公路右侧,这以后,黄河在公路左侧。上S103省道复线,在龙口镇转X201乡道,沿着黄河向西南行进,几公里后到达《示意图》标注的第1观景台,这个观景台很小,就是公路边一个能停几辆车的小休息区。俯瞰黄河,2020年的夏天,黄河水大,把水文观察站的房子都淹了。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1观景台,有台阶能下到黄河边。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再向前,过龙口镇的大口村、大占社,几公里后,进入到第一片丹霞区,X201乡道两侧都是丹霞山,逶迤绵延近2公里。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这片丹霞区,名字叫莲花辿(chan),历史记载,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时,途径此地,见这片山势地貌状如莲花,便赐名莲花辿。“辿”,缓步行走的意思,康熙有文化,起的名字有意境。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莲花辿丹霞区属于龙口镇,但它的最佳观赏位置却不在这里,而是在5公里以外——陕西省府谷县墙头乡的一座小山上,《示意图》标注的第4观景台的位置,后面我会介绍,在那里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莲花辿。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出莲花辿丹霞区,向西南约1公里,到小占社,黄河边一个环境优美、安静的小村子。小占社也属于龙口镇,有农家乐可以食宿,附近山上有明长城遗址,蜿蜒通向相邻的府谷县墙头乡。在内蒙工作的那些年,我曾经把这里做为徒步这段长城的起始点,从呼和浩特市开车过来,两个小时多一点,很方便,呼市喜欢徒步长城的朋友,一般会把这里做为中转站。关于小占社到墙头乡明长城徒步的内容,以后单独开篇介绍,这里不多叙述。
这是在《示意图》标注的第2观景台,位于小占社村旁,X201乡道右侧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小山,爬上去,可以俯瞰小占社和黄河、还有山西河曲县城。山脚下的公路边空地只能停一辆车。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2观景台,俯瞰小占社和黄河。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2观景台,俯瞰黄河和山西河曲县城。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2观景台继续向西南前行2公里,就出了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进入了陕西府谷县墙头乡,路边有陕西沿黄观光路0公里的里程碑,内蒙、陕西在此分界,X201乡道接上了陕西沿黄观光路,陕西800多公里沿黄公路的起点就在这里。蒙晋陕大峡谷以后的行程,基本上就是走这条沿黄观光路。其实,陕西沿黄观光路就是原来的X201乡道,拓宽又重铺了路面,2017年才完工,从这里开始,一直到陕西华阴市那个华山游客中心环岛结束。这条路,非常适合自驾,开车很舒服。对岸山西的沿黄公路,这些年我也开车分段走过,大多是不太好的记忆,大车多,扬尘大,路时断时续,和陕西这条刚修好的沿黄观光路相比,路况、环境和景观,地下天上。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0公里里程碑相邻,一座小山上,立着一个橘色的大公鸡雕像,那就是第3观景台:鸡鸣三省观景台。山脚下平整了一块挺大的停车场,黄河边还修了凉亭、木栈道。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木栈道一直通进黄河里。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鸡鸣三省观景台的三维立体界碑。界碑左侧面是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方向,右侧面是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方向,两省在陆上接壤,界碑的后面写的是“山西”,正对着黄河东岸的山西河曲县城,内蒙、陕西、山西在这里交汇,“鸡鸣三省”,顾名思义,公鸡在这里打鸣,三省都能听到。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鸡鸣三省观景台,爬上小山俯瞰黄河。这条路线,真是小众中的小众,冷门中的冷门,今天是周末,这地方只有我们一车两人。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对岸的山西河曲县城。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鸡鸣三省观景台,黄河中,有人从陕西划向山西。没错,这是黄河,水是清的,逆光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效果。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离开鸡鸣三省观景台,沿着沿黄观光路向南2公里,先经过《示意图》标注的第4观景台岔路口,第4观景台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从陕西俯瞰内蒙莲花辿丹霞区的地方,因为我们计划在第4观景台看落日,所以先去了第5观景台,第5观景台与第4观景台岔路口相距仅1公里。
5观景台:黄河入陕第一湾观景台,观景台很大,路边能停车的空地很小,只能停3辆车。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黄河入陕第一湾,黄河中的那个半岛是山西河曲县城。在以后的行程中,还会见到好几个这种黄河大湾,这种大湾,普通镜头根本拍不下来,只能接片,或者用能扫全景的相机。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黄河入陕第一湾附近的丹霞山,山上的那座明长城烽燧我曾经走过。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从黄河入陕第一湾观景台折回到第4观景台岔路口,岔路口在沿黄观光路的路西,有“莲花辿景区”的路牌指示,从岔路口沿着一条小水泥路上行约1公里,来到一座小山上的观景台,这就是第4观景台——莲花辿观景台,所谓“莲花辿景区”就是这个观景台。莲花辿观景台很大,能停很多的车,修的很像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还有移动式卫生间,但没有人,也没有其他车。在这里小憩,静候落日,等待夕阳。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这里属于陕西府谷县墙头乡,原来这里,不仅能远眺内蒙的莲花辿丹霞区,还能俯瞰陕西这边的丹霞,好地方!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内蒙的小占社和陕西的丹霞山。

蒙晋陕大峡谷自驾路线(攻略版,六)原创组图夕阳下,莲花辿观景台,一眼望到的内蒙、陕西和山西(府谷篇未完待续)。

PS: 龙口镇—府谷县城这72公里的沿黄公路,距离不长,但沿途景观密集,虽然自驾一天时间可以走完,但会比较赶,有目不暇接的感觉,理想的安排是在莲花辿观景台看完落日后,返回小占社住宿,晚饭后还可以去小占社黄河边的那条小马路去散步,次日走余下的行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