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和她的《采桑子》
(2012-11-06 21:56: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买书 |
最近为丰富老婆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她买了几十本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小说。我和老婆开玩笑说,我们家可以考虑在不久的将来开一家“女性小说图书馆”了。我和老婆都曾是小说爱好者,中国当代比较有影响的女作家的主要代表作几乎都拜读过了。前几天为了给老婆搜小说,在网上查资料,看到作家、文学评论家浩歌推出的“中国当代实力女作家正副十二钗”的排行榜,发现上榜的二十四位女作家被我们夫妻无一漏网地读过了。
最近老婆几乎把王海鸰和严歌苓的小说全部读完了(当然,都是我采购的),这似乎是只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才有过的读法。不过,我太能理解了。
最新的一批书中有一部是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叶广芩是一位北京籍的满族女作家,小说的京味儿很浓郁。“京味儿”小说写好不容易;但是,京味儿小说往往写得再好,也难以成为影响更广的“经典”,这有点“成也萧和,败也萧和”的意思。(这成语用得不大贴切,我会的成语实在太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除老舍外,有林斤澜、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赵大年等,其中的女作家大概要以叶广芩为代表了。
我从小就喜欢京味儿小说,一心向往老北京生活的独特韵味,十八岁时第一次进北京,觉得京城的清晨是那样庄严肃穆,空气仿佛都与我的家乡不一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着神圣,心里那个激动。
《采桑子》有一篇作者的后记,作者约略地勾勒了自己的家世和经历。叶广芩是满族叶赫那拉氏,辛亥革命后改姓叶。叶赫那拉氏还出过一位词界才子纳兰性德。很惭愧,由于生长于缺乏文化根基的环境中,我第一次知道纳兰性德这个名字是十几岁时在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第二次见到这个名字,还是十几岁时,在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
叶广芩对纳兰性德的词情有独衷(俺会的成语都快抖落光咧),她在后记中说,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就是采自纳兰容若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并且书中各篇章也依次采用这首词的各句。“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看到这首词,让我想起了,我和老婆当年读过的叶广芩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的名字就叫《梦也何曾到谢桥》。我在豆瓣网上搜了一下,叶广芩对纳兰的这首词的喜爱真是让我惊讶,其中,“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梦也何曾到谢桥”这些句子曾经做过她的几篇小说或几部小说集的名字。
叶广芩二十岁前后就被迫离开北京,落户到西安,从此差不多一直生活在陕西。她对客居之地有这样深情的评价:“我能够在陕西存活下来,能够在这里发展、生存,成为一个作家,这当归于陕西人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他们的善良与朴实。陕西恢弘的帝王之气与厚重的人本之气是上天给予陕西作家得天独厚的馈赠,这是任何地域都无法替代的。古老的土地有周秦的大度、汉唐的气魄,土厚水醇,崇尚实际,西安以它的宽厚、诚挚、热情接纳了我,这也是我的福气和造化。”这段话让我深有同感。西安、北京,中国北方的两座古老的大城,也曾分别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滋养。我对这两座大城也是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说到这儿,再扯句跑题儿的话,所谓“北京精神”,我以为,应该至少包括“厚道”和“多礼”两项,现在满大街标语似的“北京精神”,政治味儿太浓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