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年译的《鲁拜集》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买书 |
今天去校内打印社把下载的张鸿年译的《鲁拜集》PDF版打印装订成册,很喜欢。这书实在是几乎买不到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波斯文学是冷门,这套名为“波斯经典文库”的一套书共18册,初版只印了3000册。
http://s13/small/56c6f8c1xca9aeb77dd4c&690
译者张鸿年先生是北大东语系教授,1931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大俄语系,1960年于北大东语系波斯语专业结业。这套“波斯经典文库”就是张先生主持翻译的。
今天搜索张鸿年先生的资料,读到一篇张先生的访谈录:《“我已把语言的种子播撒到大地上”——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教授访谈》,老先生的叙述像讲故事一样有意思。
忽然想起几个月前还读过一篇与此性质类似的访谈,回忆了一下,是《父爱书简》的译者,北大法语系教授桂裕芳教授的访谈,记得也非常有意思。这些访谈文章是《国外文学》杂志在2007年与北大合作整理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在杂志上开设了“学科史访谈录系列”专栏。这些访谈后来由北大出版社结集出版,名为《学路回望: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访谈录》。忽然很想读一读这些老先生们讲的陈年故事,就在网店上订了一本。
张先生译的诗很质朴,语言风格与炽烈混杂着冷艳的郭译有很大不同,读起来简直像是不同诗人的诗集。这其中除了张、郭两先生的文字风格的不同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张译是以波斯文直接译过来的,郭译则采用的是更为通行的19世纪英国人非茨格拉德的英译本转译的。据说,海亚姆的这些鲁拜(即四行诗的意思)一直湮没无闻,直到非茨格拉德偶然读到这个诗集,惊喜之极,奉为至宝,乃努力将之译为英文,并大加推介,才使这部诗集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国际翻译界对非茨格拉德的英译本与海亚姆原作的关系有一个评价,大致是认为非氏的英译几乎可以算是再创作,这也是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个异数。
这两天在搜索有关资料时,偶然看到翻译家王以铸先生的一篇《论诗之不可译》,在《翻译论集》中收有这一篇。《翻译论集》是中国从译经开始直到现代文学翻译的一部资料集兼论文集,收了很多历代译著的序言,很吸引我,只是卷帙太大了,一千多页,买回来也恐怕不会读的,就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