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去万圣,在一楼特价部没见到什么新书。买了一本人民文学版的《马丁·伊登》,殷惟本译的。半价。这套人文版的“名著名译插图本”从几年前就开始在市面上半价乃至四折了。这套书选题不错,译者也还算是优秀的,只是现在人文社的牌子不像以前那么硬了。选外国名著,人文社其实是仅次于上海译文的,只是人文社不太注重如何擦亮这块有历史积淀的金字招牌,使现在的年轻人不太了解它的实力。

老社是有积累的,虽然这十几年,图书市场化得厉害,许多原来的无名小社现在都成了新贵,但其实大家的底子不一样。老社因历史而积累的资源其实是相当丰厚的,如果很好地发掘和利用,是一笔独特的财富。当年有一家教育出版社,在出教材和教辅挣了钱,腰包鼓起来以后,也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文化”形象,仿效王云五时期的老商务的“生意经”,出了一大套“新世纪万有文库”。该社主持人有一次问陈原先生:“像我们这么做,还要多久能赶上商务印书馆?”陈原先生平静地说:“要走商务的路,照这样干下去,至少要需要二十年的埋头苦干。”
按照陈原先生的处世风格,这句话应该是相当有保留的。作为一个熟悉中国近现代出版历程,并以商务印书馆为基础亲手重建出版文化的大出版家,陈原先生深知商务这样的招牌绝不是二十年就能树立起来的。而即使陈原先生这样的智者,有那么丰厚的人脉资源的资深出版家,在商务这样一块文化试验田里,也没能按照他的理想建立起新商务的出版文化。他在《最后一班岗》一文中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无奈。而这套《新世纪万有文库》,现在也不大有人提起了,当然这套书有其价值,使读书人能见到很多不易得的文献,但这家没有积累的教育社来出,让很多人觉得有点糟蹋东西。
越扯越远了,回头说这部名著。我最早看这部小说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看的是吴劳先生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的那一版。那时我正如伊能静歌中所唱的那样,刚过“二字头的年龄”,与马丁·伊登出场时是同龄人。这部小说使我至今难忘。吴劳先生的译文非常有韵味,是翻译家真正的再创作。殷译版与吴先生的译本相比,味道差多了,有非常明显的“译味”,那种中式的西方句式,读起来有些“隔”。老一代翻译家的译品,常常有强烈的语言个性,那种独特的字句,其实是符合“经典名著”的特质的。所谓“经典”,都是有历史的,它的语言风格,应该是稍微“古雅”一些,或者说稍微“陈旧”一些,这才符合经典的“历久弥香”的意思。像吴劳、张谷若等老先生的译品,读起来就会使人感受到这一点。

前几年,我在国图的书店买到一本特价的杰克·伦敦传,是董秋斯的译本。董先生也是一位翻译名家。这一译本也是比较经典的。晚上又从书架角落里把它翻出来了,正在慢慢地读。

《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美)欧文·斯通 著,董秋斯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