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亟需奥斯卡气质
(2011-03-01 06:52:37)
标签:
娱乐冯小刚奥斯卡中国电影国王的演讲 |
分类: 薛兆平随笔 |
中国电影亟需奥斯卡气质
薛兆平
日前,第八十三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尘埃落定,在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奖角逐中,《国王的演讲》最终胜出,而在最让我们虎视眈眈的最佳外语影片的角逐中,《更好的世界》摘得桂冠。其实早在1月20日公布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时,我们就已经知晓中国电影再一次无缘奥斯卡。代表华语电影出征的《唐山大地震》、《岁月神偷》、《艋舺》三部影片纷纷落选,这是华语影片在最近的连续八年中无缘奥斯卡了。
此前有消息称,当初《唐山大地震》被选送时,冯小刚便对此事表态,认为《唐山大地震》不是属于奥斯卡气质的电影,这部影片是拍给咱中国老百姓看的,参加奥斯卡评奖也拿不到奖,因此没有必要参赛。现在看来,冯小刚果然一语中的。其实,目前中国电影似乎所缺少的正是冯小刚所说的那种奥斯卡气质。那么,奥斯卡气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质?中国电影该不该力求拥有那样的气质?一连串的问题会横陈在关注和关心中国电影事业的电影人面前,同样也横陈在无数如我者关心和关注中国电影的普通人面前。
在我看来,所谓的奥斯卡气质,说白了就是一种大商业气质。如果说在美国甚至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电影奖项中,奥斯卡的主要气质是商业气质的话,那么电影金球奖的主要气质应该是艺术气质。99%的电影人认为金球奖仅次于奥斯卡奖,是地位高于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影视盛事。在经历了因为太过文艺、红毯上找不到明星的尴尬之后,金球奖逐渐不再大端架子走纯粹的文艺路线,而是开始承认商业片在电影界的地位。而奥斯卡标榜的是在艺术的基础上商业化。由此可见,以艺术气质为主导的金球奖也在兼顾商业气质,而以商业气质为主导的奥斯卡也不能或缺了艺术气质——艺术气质才是商业气质得以立足的真正根基,商业气质才是艺术气质名扬天下的最佳手段。显而易见,商业气质和艺术气质,是中国电影也是世界电影都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格元素。
还有消息称,奥斯卡可以给上榜影片带来2000万美元左右的票房收益,可给上榜演员提高300万美元的身价,这些的背后,自然是更多的无以计数的观众。也许这就是奥斯卡气质的最直接体现。而这种气质,是很多电影人所梦寐以求的。《更好的世界》导演苏珊娜·比尔说:“在我看来,能够受到国际上的承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本人对此还是极其地看重的……毕竟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电影制作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小众且前卫的独立环境里了,我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我喜欢以这样的方式与观众建立某种联系,透过镜头去讲述一些让人兴趣盎然的好故事。”
这就是中国电影到底需要不需要奥斯卡气质的关键所在了。中国电影到底是局限于小众的独立环境下,还是要与更多的观众建立联系?中国电影与奥斯卡与世界的最大距离不在于文化的差异上,而在于文化交流的方式上。冯小刚说“拍给咱中国老百姓看的”,恰恰体现出中国电影的现状——小众形态。诚然,这种小众形态有可能是民族的,特色的,个性的,但这又恰恰反映出了它的狭隘性,封闭性,保守性。奥斯卡是有种普世原则的,也就是各方面效益的最大化倾向。比如,在同样精彩的影片《127小时》和《国王的演讲》中,他们会选择国王,因为国王比普通人会更加瞩目。这就是商业化。商业化可以使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可以让电影有更多的观众。奥斯卡的大商业气质,其实就是雅俗共赏的气质,寻求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最佳结合,最佳结合产生最佳合力。在我看来《黑天鹅》比《国王的演讲》更具有艺术性,是一部很深刻的优秀文艺大片,可虽然融入了情色和悬疑等商业化元素,但雅俗之间并没有形成最佳合力,还是显得深奥艰涩一点,而《国王的演讲》用最经济的方法,以清晰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了励志主题,于是最终胜出。这就是奥斯卡气质,艺术与商业的最佳结合——我们不妨称其为大商业气质。它可以使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光大,也可以得到最大的商业收益。
中国电影不是不需要这种气质,而是亟需这样的气质。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民族的却也代表小众的,唯有走出去,走到更广阔的天地才是世界的,让更多的人看到才是世界的。具有奥斯卡气质的中国电影,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一如中国文学之于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