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薛兆平随笔 |
又用了几天时间,重读了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在这个集子里,收入了先生的十一篇小说。读毕,觉得《彷徨》这名取得贴切。我果然就在集子里读到了一种彷徨,一种无奈,一种迷茫。
《祝福》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在《呐喊》中,有一篇叫做《明天》的,写的是单四嫂子的孩子得病死掉了;而《祝福》,写的是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了。都是写女性的命运。比较看来,《祝福》这篇要比《明天》写得有意味,更加“小说”了。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顶好是要写好一个人的眼睛,在这里,我看到了祥林嫂的眼睛,你看——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是多么的传神。等等。
《在酒楼上》写一次与旧友在酒楼的偶遇。旧友的变化,旧友对生活的总是敷敷衍衍的态度,读来觉得悲从中来。小说的现场感极其强烈,现场感,需由精巧细致的细节来营造,我想。
《幸福的家庭》具有幽默而讽刺的味道。理想与现实,隔膜得那般遥远。一种抗争的无奈,或者无奈的抗争。好在,人们还是在抗争着。
《肥皂》是一个隐喻。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俗,迂腐的思想,就如同四太太脖后陈年的老泥,迫切需要用肥皂“咔嚓咔嚓”。他们张罗着搞的移风文社的第十八届征文,其实,何尝不是一块肥皂,是用来将这个世界,进行“咔嚓咔嚓”的。先生在这一篇中,加了些幽默成分,读来,没有先前那般沉重感和窒息感。我想,这是好的。
《长明灯》也是一个隐喻。长明灯似乎是代表了古旧而封建的理念,老一辈思想拼命地维护,新一代思想想要熄灭,而更小一代的思想是那般无知而稚嫩。这一篇里,对多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都很美妙。
《示众》通篇写一个场景,而这场景中通过不同的人,展露了不同的形态,但都昭示了相同的麻木。先生行文多是白描,而这篇读来,算得精雕细刻。
《高老夫子》写新旧思想的冲突,矛盾,迷茫,而先前的热血,终于隐遁在现实中,或者说逃遁于麻将中去了。小说讽刺意味浓郁。
《孤独者》是这一集中最有意味的一篇。在我看来,是先生的笔最为畅快淋漓洋洋洒洒的文字,他的手脚舒展开了。
《伤逝》写一对自由恋爱的人,从相识,到求爱,到同居,到生活窘迫无奈分离,到子君死去,到涓生孤苦一人,读得我心里阵阵绞痛。为了更加衬托出这份悲惨和无奈,先生最后竟然又让那小狗阿随回来了,弄得心中更加悲凉。生存,其实是人生第一步,生存不下来,何谈理想和爱情?
《弟兄》写一种亲情,读来似乎有单薄之感,虽然先生用了个套盒式的框架,将秦益堂讲的兄弟和沛君兄弟形成对比。这篇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微妙,比如沛君悲伤地意识到他兄弟要死了,他梦想到他死后将会出现的事,孩子的事,上学的事,棺材的事,等等。
《离婚》也是写女性的命运,虽然有着女权意识的觉醒,并且也有意抗争,可终归逃离不了命运的枷锁,最后,只得从命于自己的命运。但毕竟是抗争过了,这就是社会之进步了,这与其父的不敢言语,以及兄弟的不敢前往相比,是何等的伟大了。
《彷徨》里的作品,在写作上似乎较《呐喊》纯熟了些,可似乎比《呐喊》失去了深度和力度。《呐喊》的批判如匕首刺破夜空,《彷徨》却在夜的路途上无奈,焦灼,彷徨,虽也抗争,却终归无奈。
《祝福》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在《呐喊》中,有一篇叫做《明天》的,写的是单四嫂子的孩子得病死掉了;而《祝福》,写的是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了。都是写女性的命运。比较看来,《祝福》这篇要比《明天》写得有意味,更加“小说”了。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顶好是要写好一个人的眼睛,在这里,我看到了祥林嫂的眼睛,你看——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是多么的传神。等等。
《在酒楼上》写一次与旧友在酒楼的偶遇。旧友的变化,旧友对生活的总是敷敷衍衍的态度,读来觉得悲从中来。小说的现场感极其强烈,现场感,需由精巧细致的细节来营造,我想。
《幸福的家庭》具有幽默而讽刺的味道。理想与现实,隔膜得那般遥远。一种抗争的无奈,或者无奈的抗争。好在,人们还是在抗争着。
《肥皂》是一个隐喻。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俗,迂腐的思想,就如同四太太脖后陈年的老泥,迫切需要用肥皂“咔嚓咔嚓”。他们张罗着搞的移风文社的第十八届征文,其实,何尝不是一块肥皂,是用来将这个世界,进行“咔嚓咔嚓”的。先生在这一篇中,加了些幽默成分,读来,没有先前那般沉重感和窒息感。我想,这是好的。
《长明灯》也是一个隐喻。长明灯似乎是代表了古旧而封建的理念,老一辈思想拼命地维护,新一代思想想要熄灭,而更小一代的思想是那般无知而稚嫩。这一篇里,对多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都很美妙。
《示众》通篇写一个场景,而这场景中通过不同的人,展露了不同的形态,但都昭示了相同的麻木。先生行文多是白描,而这篇读来,算得精雕细刻。
《高老夫子》写新旧思想的冲突,矛盾,迷茫,而先前的热血,终于隐遁在现实中,或者说逃遁于麻将中去了。小说讽刺意味浓郁。
《孤独者》是这一集中最有意味的一篇。在我看来,是先生的笔最为畅快淋漓洋洋洒洒的文字,他的手脚舒展开了。
《伤逝》写一对自由恋爱的人,从相识,到求爱,到同居,到生活窘迫无奈分离,到子君死去,到涓生孤苦一人,读得我心里阵阵绞痛。为了更加衬托出这份悲惨和无奈,先生最后竟然又让那小狗阿随回来了,弄得心中更加悲凉。生存,其实是人生第一步,生存不下来,何谈理想和爱情?
《弟兄》写一种亲情,读来似乎有单薄之感,虽然先生用了个套盒式的框架,将秦益堂讲的兄弟和沛君兄弟形成对比。这篇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微妙,比如沛君悲伤地意识到他兄弟要死了,他梦想到他死后将会出现的事,孩子的事,上学的事,棺材的事,等等。
《离婚》也是写女性的命运,虽然有着女权意识的觉醒,并且也有意抗争,可终归逃离不了命运的枷锁,最后,只得从命于自己的命运。但毕竟是抗争过了,这就是社会之进步了,这与其父的不敢言语,以及兄弟的不敢前往相比,是何等的伟大了。
《彷徨》里的作品,在写作上似乎较《呐喊》纯熟了些,可似乎比《呐喊》失去了深度和力度。《呐喊》的批判如匕首刺破夜空,《彷徨》却在夜的路途上无奈,焦灼,彷徨,虽也抗争,却终归无奈。
前一篇:转:影响文学生态的三大原因
后一篇:我生活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