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节事之一:过 会

(2013-07-08 12:39:50)
标签:

远路

故乡

看戏

边踢狗

节日

                                                   http://s10/mw690/56c318dcge0f8e32e0ae9&690会" TITLE="故乡节事之一:过 会" />   

                                                             (图片来源:互联网)

                     

                                           王宏哲

   我向人说起过会,人一般都会想到庙会,交流会。我就得解释,说不是那一类的会,是关中一带的风俗,一个一个的村子约了各自的日子,在这一天买了好酒好菜,集中地招待自家的亲戚,说一通暖心窝子的话,吃一餐热热乎乎的饭,然后在日暮时分客人起身要走了,拿一些客人带来的东西拼命地往提货笼子里放,客人推辞不让放,主家坚持硬要放,一番推来让去,该放的还是放进去了;主人又送,送到了门口,送到了村外,边走边说,边走边说,好像是多少年没有见面,好像是窝在心里的话说了一天还没说完。

   这就是过会,是我老家所过的会。

   过会分冬会和夏会。冬会一般是在十月,夏会大多是在七月。农历的十月,包谷已经上了架,麦苗已经显了青,平时干也干不完的农活似乎也一下子溜光了,剩下的是难得的清闲;而七月的时候麦子装进了柜,玉米刚起了身,忙活了一阵子的人们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过两天不急不慢的懒日子——会就是在在这些时候开的,先是一个村,再是一个村,轮着次序,一个村一个庄地过。

   会是村庄的节日,仅次于春节的节日。离着日子还有一月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念叨了。先是一些妇人,忙碌着清扫房间里的灰尘,刷涂不再光滑的墙面;墙面是用一种白土来刷,跑几里地取来白土,水,和成极稀的泥,身上穿了破旧的衣服,头上裹了严严的头巾,手持了带柄的刷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下一下地刷。免不了身上脸上溅了一些泥点,怪模怪样的引得看见的人笑。笑归笑,一经刷过的墙面白洁齐整,还有一种泥土的香,就惹得路过的人翘拇指,说谁谁谁家的婆娘就是俏干,烟熏火燎的旧房子经她一刷,竟就能变得新房一样。说的人赞叹,听的妇人却只咯尔咯尔地笑,嘴里说甭笑话我,甭笑话我,心里却似吃了蜜一样地甜。

   接着就开始做酒,主料是小麦,自家产的;也有大米,是用玉米或者小麦换的。听得街巷里一个喊了多年的嗓子喊“谁要大曲小曲醪糟曲,小儿的八面风药”,保准就有三三两两的妇人走将出来,围拢了那个赤面长身的老人,也不讲价,大曲小曲地根据个人的需要选好,一小块四方的麻纸包了,回到家先煮料,然后拌了曲,装进一个瓷的坛子,用泥封了口,夏天的时候放在屋子的一角,冬天了则放在炕头,捂了被子等酒熟。通常是离过会还有三两天,多家的酒就先熟了,走在街巷里,一阵一阵的酒香迎面扑来,闻得人香喷喷,醉醺醺地,似乎步子也轻了许多。也有做坏了的,眉头紧凑,耷拉着脸,抱怨说是酒曲出了问题的,立马就遭到了别人的反驳,说你婆娘家不要娃还怪炕沿高呢,谁谁谁家也是一样的曲,咋没见人家做坏了?被说的就愈发地沮丧,哭丧着脸躲到一边踢狗撵鸡的生闷气去了。

   买酒曲的老人心里似乎装着每一个村子的会日,听到他的声音,保准是离过会的日子不太远了。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他的吆喝,后来离家几年再回去的时候竟然还听到过他的吆喝,这使我感觉就像会一直会过下去一样,他的吆喝也会永远的在街巷响下去。还有他吆喝里面的“八面风药”究竟是什么药,治什么病,多年里让我常常揣测,后来有一次问母亲,说是治小孩常见的几种病,一些药面,纸片包着,也不贵,却管用,还说我小时候也没少吃过的。

   这是闲话,暂且不提。

   再是一些孩子,扳着指头算计着那一天过会。一是可以穿一身新衣裳,再是可以吃两天好吃的。白面馍馍自不必说,平时难得一见的大肉也可以吃上一两块。更不说到了会日会有亲戚家同龄的孩子来,可以相约着肆无忌惮地到处去疯玩。也不排除谁家大姑娘大小伙也在盼望着过会,为啥?那一次看见了谁家亲戚的姑娘小伙俊,从此记在了心里忘也忘不掉,就指望着过会再来的机会看一眼,或是找机会能搭上话呢。那些整日唠叨着活够了,抱怨老天爷怎么不收了自己的老年人也不见得不盼过会,虽然牙齿掉得漏了风,咬一口菜要在嘴里嚼半天,但这心思又在惦着亲戚家的老姐妹老兄弟,谁知道今年见了明年还能不能见得上呢,因此上也就换上了浆洗一新的衣服,头梳得得光光地,脸洗得净净地,坐在门口,好像在等会呢。

   其实等或者不等,会的日子都在不知不觉地临近了。有在外面干事的就掐着日子往这一天攒假,结伙搞副业的干脆就在会前两天停了工,三五成群的提了行李往家里赶。等到剩下一两天的日子,村子里开始有猪的嚎叫,是那种不想挨刀又不得不挨刀的绝望地嚎叫,但很快的就被一些人的叫声喊声笑声给淹没了,接着就是村里广播的声音,谁谁家刚杀了猪,肉质好,价便宜,要买的赶快去买。也有说了一囫囵话的,说张三肉肥,李四肉瘦,少了一个字,听着就好似要吃张三李四的肉似的,惹得一阵哄笑。卖各种蔬菜调料的也多了起来,多是先一天的一大早就摆在了村子里比较显眼的地方,没顾上赶集,或是在集上东西没有买齐的人家就早早起了床,跑到这些摊子上围着去买。赶集多是男人的事,骑了自行车,或者步行,到十几里外的镇子上去采买。我家对门有个老汉耳背,据说他去上集路遇乡党,人家问,叔你去上集?他答嗯,我去买席;人家又问,叔,你是不是耳背,他回,嗯,就是,这席就是太贵!

 这是笑话,每每在过会前被上集的人笑着提起。

   过会少不了热闹,一般的村子会放电影,会前一晚放上一场,过会当日一场。有时还是在上午,就有人想着法的打听出了电影的名字,眉飞色舞地在人群中传播;逢有两家说法不一致的,就各自坚持自己的正确,有说我是从村长那里听说来的,有说我是从书记那里听说来的,相持不下,就揪了一旁站着的谁谁当证人,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要打赌;还有的不打睹,干脆抡起拳头打架,结果是别人喜气洋洋的过会,他俩却鼻青眼肿的光想往没人处钻。再有富裕的村子就选择唱大戏,抽调了专门的劳力搭戏台,请剧团,连着唱两天。村里的媳妇就忙了,早早的接来了娘家妈,娘家爸,三姑六姨的都请到,好吃好喝供着,台子底下地盘占着,忙忙碌碌地,谁问你忙得干啥呀,回答脆生生地说,我陪我娘家我爸我妈看戏呀。

   放电影的放电影,唱大戏的唱大戏,会是一样热闹的过着。太阳刚一出来,各家已打扫了庭院,臊子在锅里炖着,村里的广播在空中响着,人在院子在街巷闲闲地忙碌着,看见有亲戚提着提货笼子朝自家走来的,笑笑地先迎了上去,接过笼子说快进屋里坐,屋里坐;逢见别家的亲戚只要是认识的,也客气地说一声,来咧,先进去喝口水,那个人也不一定真的跟进去喝口水,说一声不咧,你忙着招呼亲戚去;就算是遇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隔壁两邻,好像也突然客气了许多,一个问过会的东西都备齐了,一个问你家的亲戚都来咧,谁也不在乎你问的啥,也没人计较你咋回答。亲戚来了让进屋,冬天了坐上炕,夏天了坐院中,先是吸烟喝茶说闲话,论说这一季庄稼咋样的,年轻人的婚姻咋样的,说谁谁家命好,老母猪一窝下了十几个仔;谁谁家日怪,养了多少年的狗不咬生人光咬主家。说着谝着,饭菜已做好,待到七碟子八大碗摆上了,主家说抄抄抄,众人也说抄抄抄,却没一个真动手,直到桌上年长的一个动了筷子,大家才跟着你一筷子他一筷子地吃。

   饭一般是两顿,有先吃面的,叫先喝汤再吃菜的,也有倒了过来先吃菜再喝汤的,全是凭着主家的习惯。两顿饭吃完,已是下午,有远路的亲戚要走的,主家便留,说看了戏或电影再走的,亲戚推辞说不看了,家里的猪上午还没人喂呢。主家就说看你忙的,想让你看个戏都看不成么,就送,送出老远了还要说一声你慢些走;有出了嫁的闺女舍不得走,不顾女婿使眼色,直磨蹭到天黑了才依依不舍要回家,娘家妈就留,女儿外孙的就再住上一晚,说上一晚上的体己话。

   而村子中央的电影或许正放着,大戏正唱着,有不想看的却已早早躺在了炕上想事情。

 能不想吗?会过完了,接下来的日子还得一天天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