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电影《梅兰芳》,因为先前并没有多少期望,所以看下来觉得还不错,前提是你得忘记讲的是梅老板的故事,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版的电影来看好了。我不想在这里对电影本身做更多的评价了,基本上就是回归了陈先生原来的风格,再怎么样也比那本馒头电影要好看些。其实我们也不应该责怪他,每个人都有权利想做些有所突破的事情,我们不能指着他们永远成功的吧。
黎明很努力地表演了梅老板的儒雅,然而梅先生的风彩毕竟是世间无二,即使是他的儿子也达不到那个境界了。我想说的是,不仅仅是梅先生,那个年代的京剧大家们,个个都有独特的神韵,表现在四大名旦上,就是眼角含情,嘴角有意,却都是职业习惯所致,台下确实都是大男人,并不娘的。

对于电影里的京剧意味,当然我是非常失望的,梅先生对于京剧最大的贡献都没有提及,当然我知道这是商业电影,而不是京剧艺术科普片。所以我只能在自家博客里念叨几句:梅老板对于京剧舞美、服装、身段等方面,有了空间的创新,他的唱腔在我听来并不是最好听的,甚至有点简单了,然而京剧并非只是一个唱腔的艺术。不过,电影只是一个商业行为,所以他身边的女人们显得更重要。我们来看一眼历史上的真人吧,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刘喜奎、王明华、福芝芳、孟小冬。




我很佩服的王瑶卿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关他的一切,可以写的太多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话说那个时期,北京有很多类似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们,事实上京剧艺术也不可能进步,单靠一个梅兰芳也不能成气候的。

电影里还有一个蛮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叫好。说梅老板到美国演出,期间拗了一个造型,台下静悄悄的,于是有人非常的着急。这就是文化上的不同了吧,记得我们偶尔去听个交响乐,主持人一定要强调,乐章之间不要拍手,否则不合规矩。听京剧的规矩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叫好,这真的需要气氛。我在杭州的红星文化剧院观看王佩瑜的演出,唱到精彩之处,杭州人民很含蓄地拍手,证明他们是知道好坏的。而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张火丁,北京人民大声地叫好,我也马上有样学样,在必要的时候,以那种特有的腔调喝一声好。非常过瘾
今天晚上,我说的是星期六的晚上,央视11套放了一场在天津的京剧演唱会。不用说,天津的角儿们太多了,就连票友们,也是极高的水平。我欢天喜地,听着自己很喜欢的老生张克清唱了一段“碰碑”,左右无人,自己默默地在家里叫了好。据说,拍《梅兰芳》期间,章子仪是跟张克学老生的,张克是唱杨派的,而当年的孟小冬跟余老板学戏,料想还没有杨宝森嘞
当然,人家说余杨不分,我到现在也没整明白这两者的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