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附庸风雅 |
如果有人自称还能哼上一段京剧,通常哼出来的就是“苏三离了洪同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就是京剧最著名且最容易上口的“苏三起解”,此为《玉堂春》的一折。这个故事是“三言两拍”里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讲的是苏三幼小被卖到妓院,结识了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王为其取名“玉堂春”。王金龙为其钱财花尽,被鸨儿赶出妓院。苏三亦被山西富商沈燕林骗至洪同县为妾,而沈妻皮氏欲害苏三,却误将沈燕林毒死,经买通官府,反将苏三问成死罪。苏三起解至太原复审,适值王金龙任八府巡按审理此案。在同僚刘秉义、潘必正的协助之下,为苏三平反冤狱,与苏三团圆。
http://heritage.tom.com/img/assets/200309/j5.jpg
据记载,各地方戏剧种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京剧版在嘉庆七年(1802)时三庆班就已在京演出,1828年所作《金台残泪记》中也有“近日三庆部陈双喜年未及冠,演《关王庙》”(《关王庙》为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的记述。《玉堂春》全剧包括《嫖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等折,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女起解》、《三堂会审》二折精彩备至,声腔艺术成就极高。尤其在王瑶卿的指导下,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依不同禀赋所创之新腔,各具特色。
一般现在看到的,也就只有前面提到的二折了。《玉堂春》的观赏性是很强的,且不说那出场率极高的“苏三起解”,我喜欢的是“三堂会审”,也就是王金龙和苏三在公堂重逢的这一出。以前有人说过,喜欢看外国电影,因为有很强的幽默感,其实中国人也有很强的幽默感,在这出戏中就有充分的展现:其实刘、潘二人已经察觉到王金龙与玉堂春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审问过程中,有意叫那苏三详细描述整个经过,所谓水从源处流,要从她在院中“苟且之事”开始讲起。这一来,就有了大段大段的唱词,其中还包括二人在关庙神案下“叙一叙旧情”,而三人的表情各异。看过这一折,就能理解为啥有说昆剧高雅京剧俗的http://blog.dukuai.com/images/edit/face/003.gif我看过昆剧的《游园惊梦》,里面有些词也确乎是雅的,嘿嘿。
前一阵央视戏曲频道里放得比较多的是程派的苏三,李世济、李海燕和张火丁的版本我都有看,今天晚上放的是湖北京剧院的版本,比我预想的要精彩很多。除了扮演崇公道的朱世慧,那张慧芳也相当不错,小生我看了半天,有点像叶老板。
前一篇:香港一日游必吃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