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新浪微博的一次讨论所想到的

(2012-07-25 11:57:14)
标签:

古建筑

比例

美学

杂谈

分类: 论建

从新浪微博的一次讨论所想到的

谷德设计网gooood idea想法专辑No.7

刘涤宇

最近新浪微博一位潘老师发图示意故宫太和殿和佛光寺的立面比例,引起一些争议。反对者一般援引赵辰老师《立面的误会》一书的论点,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立面的概念,还有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没有比例概念的。

 

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仍然留下很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话题。

 

首先,在建筑学领域,相同的词汇,比如“比例”本身就有多种内涵和外延。而引起争论的故宫太和殿和佛光寺的立面比例分析方法,背后是一种比例美学观念。

 

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对几何学所体现的数的比例非常敏感,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这里,数的比例代表着的不是感官的美,而是理念世界的美。将这种比例分析的方法用于建筑立面法,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对数的比例完美有一种几近神性的崇拜。到了布扎时代,比例的神秘色彩有所减退,但作为一种有效的美学分析手段仍然受到重视。包括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勒·柯布西耶也非常重视这种分析手段。

 

中国古代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确实存在,但多是基于基于材料特征合理性、基于工程操作过程便捷性的目的,都必然会对比例有所要求。这些比例确实存在,目的和作用却很不同。

 

然而,但基于材料特性或工程操作便捷性的比例安排是否由于其合理性而符合美学的基本规律呢?

 

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西方19世纪,以维奥莱·勒—杜克为代表的技术理性主义者对此做过研究。但技术理性的比例与基于几何学的绝对比例有明显区别,分析方法也不一样。

 

然而,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和侧样(剖面设计)中可能潜藏着一种与西方比例美学观念可以比较的思路。傅熹年先生用比例分析的方式对传统建筑群的布局规律进行分析是可信的。原因很简单:平面布局,所谓“定地盘”是古代建筑营造的重要步骤,确定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数据的确定问题。如果对很多建筑群的实例进行分析的结果都符合这种比例规律,那么起码这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现象而引起重视。

 

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方法来看,先定地盘,再画侧样。最终建筑的基本形式经过这两个步骤已经基本成型。所以,基于建筑立面的比例美学观念是否存在没有明确证据。

 

第二个问题是,即使中国古代的匠人没有这种比例美学意识,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这种工具对相关建筑进行分析,解释其为何具有美感呢?

 

这是可以的。不同的文化虽然有巨大的差异,但毕竟可以互相沟通,跨文化的比较作为他山之石肯定有其意义。

 

进行这一步的意义取决于两方面:一个是这种分析工具是否有效,另一个是分析的结果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美与比例相关这时不需要怀疑的,但基本的数的比例是否就能直接产生绝对的美是需要讨论的,如前文提到的维奥莱·勒—杜克的观点。而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用这种工具分析古建筑的立面图是否有效。

 

这也是赵辰老师《立面的误会》重点讨论的问题。

 

立面图作为一种建筑表达方法,和真实看到的建筑效果是有差别的。这一点,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都不能例外。但西方传统建筑形式多有一个明确的façade,虽然不完全平面化但大致与立面图具有相似性。而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屋脊部分远远退到入口面的后面,立面图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相差太远。

 

这样,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图实际上在现代研究者画出之前是不存在的:古代匠人从来不用,和眼睛看到的中国古建筑形态相差颇大。这才是赵辰老师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最有力的依据。将赵老师的观点理解为中国古建筑没有比例,或根本不能做比例分析,就是严重的误解了。

 

也感谢这次讨论让我能够将一些本来并不清晰的观点进一步清晰化、明确化。研究方法本无太多禁忌,关键在于对于所研究问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西方的思路不是不可以研究中国古代的问题,重点在于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搞清楚研究的问题,再判断用这种思路是否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