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历代《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图像进行图像城市史研究?
(2012-04-27 18:17:29)
标签:
清明上河图图像研究文化 |
分类: 论建 |
(注:这是我博士论文引言中的一小段,用于回答 @一个头N个大 @arto2010 @张松514 等各位老师同人们的疑问。不过我博士论文并非只针对北宋东京,与将发在《城市规划学刊》上那一篇有差别。)
图像表达与城市真实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使用图像进行历史研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首先涉及到绘画的目的,既可能是对虚拟场景或历史场景的想象,也可能是对真实场景的再现,两种目的所完成的图像与现实的关系是不同的,而来自画家与赞助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干预到图像内容;其次是绘画表现特定题材有来自自身历史传承的固定套路,也有来自绘画技术方面的特征对图像的影响,需要仔细对照厘清;第三,各版本之间的图像传承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更早版本图像的特征,一方面又增益了很多后代的因素,使图像表达与城市真实形态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所以,通过图像来研究城市的历史形态必须与相关文献、考古资料和现今遗存结合,并经过仔细地考订方可采信。
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是:先把研究重点集中于图像自身的细节比较上,梳理图像中市井形态的流变线索,然后通过与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比较,厘清从图像中获得的这些线索哪些体现了真实的市井形态,哪些是属于图像表达习惯的差异,哪些与相关作者和赞助人视角和观念的差别有关。这样既有利于图像本身研究的充分深入,又避免了对图像的过度解读或不当使用。
对于前面提到“体现画家和赞助人主观意志”的信息,在厘清之后,会由干扰信息转化为研究当时当地相关阶层对城市的观念和理解的宝贵资料。
在通过研究对图像系统的流变线索和图像真实与城市现实情况的关系有基本把握之后,筛选出其中对于图像城市史研究有价值的信息是图像城市史研究的必由之路。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古代长卷表现形式的考察,认为其体现的城市场景属于一系列局部图像按照空间和时间连续性而进行的拼合,为多场景连续图像,是单一场景图像的延伸和扩展。其相邻要素的关系和单体建筑的形态相对于真实市井形态的可信度高于城市整体布局和结构等宏观因素。本课题日常生活尺度下的城市微观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建立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