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论文五年回顾之6——补充研究

(2012-02-18 21:29:54)
标签:

博士论文

补充

研究

文化

分类: 追忆
第一稿文字虽然看起来章节首尾俱全,但实际上算不上一篇完整的论文,只能说是边探路边调整的草稿而已。从第一稿的书写基本上探到了这个研究题目可挖掘的潜力,并对论文的基干部分实现心中有数。至于首尾观点不一致,名词术语在文中多次改变,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留下的痕迹。现在回想起来,第一稿如果想把这些问题在文字中消除并做到章节衔接自然完整,再加上参考文献和插图大约还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就像一个建筑师在草图还没有完整成型的时候,自己心里清楚了,但想让别人理解还是有颇大难度的。可以想象常老师看的过程肯定并不轻松。

常老师看过之后认为80%的内容已经有了,但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没有涉及,比如彩楼欢门、金明池等,而最大的弱点在于结论很难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当论文要写的内容基本确定时,组织论文提纲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当然,写作过程中对此有所修改也是难免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结论该归结到哪里一直是我最大的困扰。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不同朝代不同性质的城市日常生活差异明显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重新开始读书。所读内容锁定在相关的文人笔记上。

在这个环节我发现这么多年应试教育的训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人笔记一般内容比较散,每一段字数不多,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很多有效信息淹没在大量无关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对于我想查找的内容,常用的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效率也比较低下。所以我采用了英语考试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在一种紧张状态下快速掠过相关文句,每当觉察到有用信息或可能有用信息存在的时候,迅速停下并标记出。然后针对标记出的信息集中研究思考。

到了2011年4月,虽然查阅工作的结果仍然不能让我满意,对论文的结论也同样没有明确方向,但我觉得需要重新动笔写作了。

提纲已经基本确定,写作就不再是看不到彼岸的行程,而是一系列有限任务的叠加,一个一个处理相对来说阻力小些,但仍然逃脱不了与拖延症斗争的过程,这里不再细说了。

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写作进行到这种程度的时候这方面的经验已经比较充分了。比如彩楼欢门研究,先把大家都掌握的材料进行深入拆解和剖析,建出Sketchup的模型之后似乎发现了一些内容。而根据史料提供的线索找到可能对搞清楚其起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帮助的关键词,在四库全书等古籍库中进行检索,找到进一步的资料再分析哪些线索有用,哪些是干扰信息,如果有必要在找到新的关键词进一步深入。而金明池研究,有考古信息、文献信息和图像信息,考古信息较少但与文献信息可以相互验证,文献信息与图像信息大部分是一致的,但有少许出入,最大的出入是那座桥是“桥面三虹”还是如图像的单拱桥,这时考古和文献共同证实的“周回九里”成为关键因素。按照“周回九里”可大致确定两岸之间的距离前后范围,而这么长的距离如果只有单拱桥的话,矢高会达到既不舒服又不合理的程度,所以按照尺度推算,《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桥面三虹”当更加可信。

到了六月份,该补充的具体研究基本完成了,但结论问题仍然不甚明朗。而摆在面前还有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对这一年多写出来的大量未经整理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