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期东亚贸易史中的轶事——读《维梅尔的帽子》和《看得见的城市》

(2011-04-20 23:09:16)
标签:

早期

全球化

东亚

文化

http://s1/middle/56b3beb7h76891a8e79d0&690


    因为对16、17、18世纪早期东亚商贸史一向了解不多,所以,把卜正民的《维梅尔的帽子》和包乐史的《看得见的城市》一起读是很有趣的。总的来说,卜正民立足于荷兰小城代尔夫特,而扩展到全球不同文明和不同世界富于戏剧性的交往史,当时的多数文明看似仍然在独立发展,但已经被早期全球化产生的神秘力量牵引了。包乐史写的是同一时代东亚三个作为商贸港口的城市的盛衰沉浮,范围较小,因而对一些关键细节的研究更有助于还原那个时代各种人的真实心态。
  
  如果把这两本书当做真实的故事来读,很多情节让人难忘。
  
  青花瓷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实是元代中国工匠为了适应波斯人的口味而制造的。
  
  明末一艘荷兰船只抢劫了一艘中国商船,当商船停在朝鲜的港口时,为数不多的荷兰人被中国船员抛弃在朝鲜,其中一位被朝鲜人发现,而朝鲜官员不准其离境迫其皈依朝鲜。几十年后,另一群荷兰人到了朝鲜后才知道他还活着,但在朝鲜担任监造火炮的官员,用了几天时间才恢复用荷兰语交谈的能力,已不想再回到同胞的身边。
  
  (以上两条来自《维梅尔的帽子》。)
  
  19世纪初,美国商人初到广州,记录下一位中国商人和他的谈话:说这位美国人虽然说英语看上去和英国人没有区别,但他知道不是英国人,因为英国人和他做生意时总是口气傲慢且带羞辱性,而美国人不同。但中国商人最后说的是:任何一国人刚来这里时都和您一样彬彬有礼,来了两三次就和前面说的英国人一样了。
  
  西方吸取了广州行商们实行联保,一家破产债务由其他家承担的经验,才创建的银行保险公司。
  
  当时实行海禁的不仅仅是闭关锁国的中国和日本,还有美国至今受人尊敬的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中国在沿海贸易中最怕的不是洋人,怕的是出走南洋的华人在沿海作乱。
  
  日本严格闭关锁国,但非常重视获得西方国家的情报信息。而中国不但对西方国家的信息不感兴趣,对东南亚华人的信息也同样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西洋的奇巧物品。
  
  巴达维亚后期瘟疫中,一年会死掉全城三分之一的人口。这是荷兰人放弃巴达维亚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荷兰人对不同文化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基本遵守所在国法律和风俗,可以在乾隆皇帝60大寿上三叩九拜,以至现在很多研究这段历史的西方学者都不能释然。(其实他们代表的是东印度公司,并无国格问题,与马戛尔尼不同。但马戛尔尼的外交失败后,荷兰商人喜出望外。)英国人进入这个地区后,就明显带着输入自己的价值观的优越感了。
  
  (以上来自《看得见的城市》)
  
  这两本书都生动有趣,通过这两本书,了解到早期东亚贸易史不能简单表述为西方殖民史,中国、日本、荷兰、西班牙与葡萄牙各路势力保持着足够的力量制衡。马尼拉和巴达维亚都严重依赖华商的贸易网络,虽然都出现过针对华人的屠杀。遗憾的是,这两本书都没有对当时荷兰、西班牙统治下的东南亚华人的组织形态深入着墨,而在这种相对均势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中,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777-1886年西方典籍里称为“兰芳共和国”的今西加里曼丹华人自治社区究竟是什么一种组织形态。以后当注意这方面的史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