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轴线的误会

(2011-02-11 23:02:56)
标签:

轴线

房产

分类: 论建
早就计划好了2月10日去北京匆匆几个小时的行程,但没想到赶上了那里姗姗来迟的初雪。

虽然雪仍然下着,且到达后赶上上班的高峰时间,新春后的北京并没有传说中的拥堵,也许是由于我走的线路的缘故。

我要去的那座建筑在北京是很常见的,轴线对称,大台阶直通二层。如果说建筑坐落于两条街道的交叉口,轴线正对街角,街角处有一片很大的广场。这似乎也并不少见。

看起来入口肯定在街角处,于是我向着街角走去。可是街角却被栏杆围了起来。沿着栏杆走了不算很近的距离,总算找到了入口。但这里已经到了大台阶的侧面,视线所及已经没有了广场,而且眼前的情形似乎绕到了建筑背面似的。

虽然看到有“存包处”的字样和一条如同员工通道那样的甬道,但我仍然觉得大台阶才是入口。于是我又绕到了广场上和大台阶的脚下。

很多积雪都没有清理,落着雪的磨光花岗岩地面让我的脚滑了一下。于是我愈加小心翼翼地走了,但这种小心仅仅是避免了摔倒,脚踩不稳滑几下算得上正常情况了,就这样走到了大台阶前。好在台阶有防滑条,总的来说上的还算顺利。

作为主入口的二层有一个贯通的共享空间,我在那里办好了手续,被告知还要到一楼存包。那个地方,就是我在栏杆入口处看到的“存包处”。而下到一楼存好包后,发现根本不需要绕到广场和大台阶处,想上二层的话,这里有一个小台阶通到大台阶中间的休息平台,再转折就可以上去,想到其它层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从大台阶底下的一层入口进去,乘电梯到各处。

看来把栏杆的入口设在这里对使用者是合理的。大部分人第一次来要办手续,以后来就不用了。合适的流线是存包、从台阶下的入口进入、乘电梯。即使要先办手续,在存包后通过小台阶到休息平台再到二层也很便利。

但熟悉之后又一想,对于使用者来说,那个作为建筑轴线的广场、大台阶和主入口——甚至对于大多数已经办了手续的人来说还有那个共享空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记得在两个月前在广州的中建史研讨会上,有人曾经说,明清北京的中轴线是留给神圣因素的,不是为使用者的。他并质疑近几年中轴线延伸秉承的现代功能主义的工具理性改变了传统中轴线的神圣意义。我原来以为我去的这座建筑的中轴线是为使用者的,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这与人的身份差别无关,这种安排让无论什么人走这条中轴线都是没效率的选择。

也许最好的回答是:“这条中轴线是需要的,无论它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