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世博

标签:
世博会文化 |
分类: 杂记 |
第一次进入世博园在4月20日,11天后世博园正式开放。最后一次进入世博园在昨天,10月21日,11天后世博园将要关闭。所以,我参观世博会的周期恰好与世博会的举办周期相一致。宁波滕头案例馆馆外和馆中都种植着水稻,是世博会开始的时候种下的,现在有一部分已经成熟收割了。这个细节耐人寻味地传递了在农耕时代世博会举办的这半年周期意味着什么。
5次进入世博园,但最热门的一些场馆,比如沙特馆、英国馆,还有很多都没有看。原因是由于以前觉得可看的东西比比皆是,不想把时间花在排队上。后来决定最后一次进入可以多排一些队了,但超大的人流量和等候时间仍然超出了我的估计。
这5次有一次是参加挪威馆举办的建筑研讨会,只在会议结束后匆匆参观了几个场馆。其他四次中,有3次是把一上午,甚至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城市最佳实践区,所以这一片是我对世博园区最熟悉的地方了。马德里案例馆前的公共空间——空气树,从5个月前的冷清,到夏天时聚集众多休息的游客,这次又回归了冷清。看来,空气树在夏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还是充分发挥了调节气候的作用。城市最佳实践区技术介绍较多,有些的确需要在并不匆忙的心境下才能够注意并体会更多。昨天第二次去马德里案例馆的“竹屋”,惊奇的发现底层有很多小屏幕播放着介绍马德里很多具体建筑的视频,其中不乏令人惊喜的优秀作品。
http://s5/middle/56b3beb7h751e98735834&690
马德里案例馆——空气树
五大主题馆我看过四个,城市生命馆没有去看。总的来说,在内容和排队时间的对比来看,主题馆算是非常值得去看的展馆了。看过的四个主题馆我喜欢城市人馆和城市足迹馆,前者以来自地球不同角落的几个家庭为线索,展示城市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后者展示城市的历史和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智慧。不但主题吸引人,展示方式也有足够的震撼力。城市地球馆也很不错,但在地球出现之前的一系列场景,所用的展示手段显得有些刻意了。
对于中国馆,我前面曾经提到的我有建议得到采纳。其实,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在中国馆中间层的轨道车“寻觅之旅”,原计划刚刚进入时那一段隧道展示中国古代城市,斗栱森林之后展示中国当代城市。我建议两部分或可合并,把刚刚进入时的那段隧道展示为一扇一扇的门向我打开,穿过这些门进入下面的场景,得到采纳。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可能因为在隧道式的空间中展示比较具体的一扇扇门有难度,所以以比较简单的城门符号和一些文字共同传达了类似的信息。虽然这个细节很不起眼,但体现在中国馆的最终成果中我还是很高兴的。
历史文化的展示本来就是世博会的保留节目,这里我最喜欢西班牙馆的那个短片,从远古的岩画开始,有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拉丁舞、毕加索、足球,将西班牙能够让人记住的元素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方式展现出来,现场还有真人的舞蹈表演相配合。(感谢豆瓣网友pipiblue指出此处描述中的不准确之处,已修改。)另一些场馆采用类似博物馆的方式,看起来没有一下子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但展示内容足够多、足够丰富,比如意大利馆、法国馆和印尼馆,如果足够耐心的话,也可以有很多收获。
对技术的展示,因为我没去过日本馆,所以国家馆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荷兰馆的一些内容了。荷兰馆展示的一些艺术的内容也很不错。很多展馆都采用坡道,螺旋坡道也不止一个。但在坡道上行走间观看展示内容很可能因为注意力散漫而无视很多有趣的东西。相比之下,荷兰馆的展示内容要靠近一个个小屋子来能够看到,通过观众的主动行为选择避免了注意力的散漫。
http://s14/middle/56b3beb7h9331ec4167ed&690
想起上个月,《时代建筑》的朋友们在讨论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在世博这件大事很快就要成为历史的时候,我把昨天世博园的晚霞作为观博期间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再见,世博!
5次进入世博园,但最热门的一些场馆,比如沙特馆、英国馆,还有很多都没有看。原因是由于以前觉得可看的东西比比皆是,不想把时间花在排队上。后来决定最后一次进入可以多排一些队了,但超大的人流量和等候时间仍然超出了我的估计。
这5次有一次是参加挪威馆举办的建筑研讨会,只在会议结束后匆匆参观了几个场馆。其他四次中,有3次是把一上午,甚至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城市最佳实践区,所以这一片是我对世博园区最熟悉的地方了。马德里案例馆前的公共空间——空气树,从5个月前的冷清,到夏天时聚集众多休息的游客,这次又回归了冷清。看来,空气树在夏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还是充分发挥了调节气候的作用。城市最佳实践区技术介绍较多,有些的确需要在并不匆忙的心境下才能够注意并体会更多。昨天第二次去马德里案例馆的“竹屋”,惊奇的发现底层有很多小屏幕播放着介绍马德里很多具体建筑的视频,其中不乏令人惊喜的优秀作品。
http://s5/middle/56b3beb7h751e98735834&690
马德里案例馆——空气树
五大主题馆我看过四个,城市生命馆没有去看。总的来说,在内容和排队时间的对比来看,主题馆算是非常值得去看的展馆了。看过的四个主题馆我喜欢城市人馆和城市足迹馆,前者以来自地球不同角落的几个家庭为线索,展示城市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后者展示城市的历史和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智慧。不但主题吸引人,展示方式也有足够的震撼力。城市地球馆也很不错,但在地球出现之前的一系列场景,所用的展示手段显得有些刻意了。
对于中国馆,我前面曾经提到的我有建议得到采纳。其实,只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在中国馆中间层的轨道车“寻觅之旅”,原计划刚刚进入时那一段隧道展示中国古代城市,斗栱森林之后展示中国当代城市。我建议两部分或可合并,把刚刚进入时的那段隧道展示为一扇一扇的门向我打开,穿过这些门进入下面的场景,得到采纳。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可能因为在隧道式的空间中展示比较具体的一扇扇门有难度,所以以比较简单的城门符号和一些文字共同传达了类似的信息。虽然这个细节很不起眼,但体现在中国馆的最终成果中我还是很高兴的。
历史文化的展示本来就是世博会的保留节目,这里我最喜欢西班牙馆的那个短片,从远古的岩画开始,有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拉丁舞、毕加索、足球,将西班牙能够让人记住的元素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方式展现出来,现场还有真人的舞蹈表演相配合。(感谢豆瓣网友pipiblue指出此处描述中的不准确之处,已修改。)另一些场馆采用类似博物馆的方式,看起来没有一下子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但展示内容足够多、足够丰富,比如意大利馆、法国馆和印尼馆,如果足够耐心的话,也可以有很多收获。
对技术的展示,因为我没去过日本馆,所以国家馆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荷兰馆的一些内容了。荷兰馆展示的一些艺术的内容也很不错。很多展馆都采用坡道,螺旋坡道也不止一个。但在坡道上行走间观看展示内容很可能因为注意力散漫而无视很多有趣的东西。相比之下,荷兰馆的展示内容要靠近一个个小屋子来能够看到,通过观众的主动行为选择避免了注意力的散漫。
http://s14/middle/56b3beb7h9331ec4167ed&690
想起上个月,《时代建筑》的朋友们在讨论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在世博这件大事很快就要成为历史的时候,我把昨天世博园的晚霞作为观博期间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再见,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