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那些传说和真实的故事——听杨镰研究员讲座有感

(2010-06-12 21:30:15)
标签:

杨镰

新疆

探险

分类: 杂记
曾经多次在豆瓣预定参加上海图书馆的讲座,但今天是第一次真的过去。讲座由社科院杨镰研究员主讲,题目是《解读西域文明之谜:新疆探险发现一世纪》。讲座前有一个意外收获,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当年董作宾先生认为是《清明上河图》真本的“元秘府本”印刷品。虽然董先生的结论现在已经被进一步的研究证伪了,但此版本因董先生的原因,至今仍有人提起。

虽然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但听了杨镰研究员以自己的亲历为基础介绍新疆百年探险的成果,别有一番感动。

关于新疆探险和西域文明的话题,自然充满了神秘感。杨镰研究员时时提起考察途中听到的一些传说和故事,似乎更加增强了这种神秘性。但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才发现新疆的风、沙、胡杨树、河、绿洲都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境,而是倾注了杨研究员几十年青春和心血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讲到动情处,他时时声音哽咽。

他讲到的一个最神秘的传说是,当年贝格曼为小河墓地的楼兰公主所打动,想将其干尸带到瑞典。但前一天晚上,探险队所有成员都做了一个梦,梦见楼兰公主对他们说:“我不想走,如果我留在这里的话,10天后将会复活。”第二天早上,作为队长的贝格曼长时间内心纠结后,终于决定把她留在小河墓地。

是的,一些美丽,如果离开这片土地,肯定会大为减色。不仅仅是楼兰公主,也包括杨研究员,甚至还包括当年作为不速之客来到这里斯文·赫定或者斯坦因等人。

杨研究员介绍了新疆的这些考古发现后,对新疆的生态史做了浓墨重彩的剖析。他引用西方气象史学家一百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塔克拉玛干地区有人活动的绿洲只能维持二百年左右,而在有水源等基本条件的地方,三百年时间会产生出新的绿洲。但期间这一百年的时间差如何弥补?结论只能是,最多只能有三分之二的绿洲成为人活动的聚落,如果所有绿洲都有人活动,那对于自然生态是一个灾难。

结尾时杨研究员讲了两个故事来说明新疆的生态现状。一个是两只乌鸦跟着考察队从库尔勒一直到罗布泊。乌鸦为什么不怕人?因为在这一路上,有人的地方至少能给它们提供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而离开人对这两只乌鸦才真的是灾难。

另一个故事说得我也落泪了。讲的是罗布的一位农户,家里两个孩子放驴,由于小孩子贪玩把驴丢了。父亲非常生气,说了狠话:“赶紧出去找驴,找不到驴你们两个都不要回来!”孩子哭着出去了。天黑了孩子没有回来,父亲心里开始不安了。夜深了忽然听到了敲门声,父亲赶紧起来开门,心里说“人回来就好,咱们不找驴了”。但回来的却是驴——离开了人,尤其是离开了人每天给它饮水,驴在这样的环境里是无法生存的。——一天过去了,孩子没有回来,父亲心慌了,村里帮助动用两个民兵的枪支鸣枪召唤。各种可能想的办法都用到了。几十年以后,就是前两年,杨研究员去的时候还打听此事,但两个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杨研究员在讲到民国新疆首任督军杨增新时,说道杨督军认为新疆是“乱世之绝地,治世之桃源”,“新疆只能打一仗,一仗之后,玉石俱焚,没有赢家。”虽然杨研究员认为唐代之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不存在的,只有小片沙漠。但亚洲腹地脆弱的生态几乎是新疆历史中无所不在的境况。在这个背景下,楼兰、尼雅、小河墓地、喀喇墩这些古城,这些现在我们看来已经遥远到不能再遥远的文明遗迹,与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并非毫不相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