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萧亭记》的一些回忆

标签:
南萧亭记 |
分类: 追忆 |
1
不再继续维持我的个人网站《南萧亭记》的决定是在去年做出的。做出这个决定后,我的博客开始改版,添加了很多索引标签和面板,让很早以前写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至于因为时间的积压而被湮没。然后把以前写的、设计的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转移过来。遗憾的是,经过选择,设计作品只转移了秦皇岛城电——道天四联邸。
转移过来的一些文字成果获得的反响却出乎我的预料,证明web2.0的强大,也证明我这个决定还算明智。
2
1995年第一次听说互联网,心向往之。两年后初次接触互联网,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缺乏与我的生活工作贴近的内容不免让人厌倦。我重新对互联网产生兴趣在1998年网易个人主页服务推出,互联网上出现最早的一批中国建筑相关的个人主页之后。
我也想做一个个人主页。在没有动手之前,我开始了一些写作,把我那几年一直在思考,但无法引起周围人的兴趣的话题和我的见解写了出来。我相信当个人主页做好之后,读者会有的。
准备工作还没有结束,ABBS出现了。那是当时个人主页人气较高的两位建筑师合作推出的。于是,我把我刚刚写完的文字放到了那里。而且惊喜地发现,有兴趣与我讨论、甚至争论的人并不在少数。
又过了半年,1999年初,我的第一个个人主页《南萧亭居》做好。首页是一个杜撰的住宅平面图,每个房间里标注着主页的不同板块,如“建筑居”、“诗意居”等。我把服务商网站提供的留言板命名为“题壁居”,很多年以后成为我的博客命名的灵感。
3
2000年6月以后重新回到互联网时,我自己和我的周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个最早的个人主页已经由于长时间不更新而被网管删除了。我重新申请了一个却也没有坚持做完。因为后面的几年我生活的常态是追赶,而追赶时的不确定性让我无法将自己以前的成果放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说起来那几年最主要的成果是追赶过程中的片段感悟,散见于ABBS。
当这些成果积累足够多之后,2002年4月,我申请了一个独立域名并租用了空间,域名的后缀99实际上带有《南萧亭居》当时申请三级域名时的后缀,也就是第一个个人主页完成的时间。
不过半年后,我的新站才算初具模样,向大家公布。《南萧亭记》这个网站名字和很多人猜测的一样,受到《醉翁亭记》的一些启发。里面的内容从最远的“道”到最近的“器”都有所涉及,虽然还不成熟但终究可以有个交代了。
当时对建站技术并不熟练(其实就算今天也还基本是那时的水平),使用静态的htm导致更新非常不便。论坛系统用了lb5000,但对其界面不满意,于是用记事本打开自己看不懂的cgi代码直接修改。当时感到目的达到了,但以后论坛系统需要升级的时候,发现升级已经无法完成。
4
当时Nomad、koo、dynamic几位大侠对tectonic的深入讨论我难以插嘴,但讨论引起兴趣,让我后来渐渐了解了相关课题;还有支持传统建筑,反对现代主义的s-wind28与我讨论了很长时间。Nomad前辈到同济大学做关于tectonic的讲座,让学生们到我的网站论坛上交作业,是这里同时在线人数最多的一次,导致其速度之慢让很多同学难以承受。不过总的来说,这里还是很平静的,不像当时的ABBS故事层出不穷。由于静态网页导致的更新不变,中间又有了一段时间的休眠。2004年再次改版,将2003年以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和随笔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且停止更新效果图和电脑两个板块。后来每次都是新资料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再更新,每年也就更新一到两次。
当2006年刚开通个人博客的时候,只想做一个比较轻松、少谈建筑的地方。结果发现说两句话就会涉及到建筑,于是把当时分类中的“不谈建筑”的第一个字加了引号。
5
网站的最后一次更新是在08年。但这一次,包括之前的几次更新内容都是早已在博客上挂了好几个月的了。后来论坛的一个bug被利用来匿名大量刷小广告,我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去删除。原来擅自改代码的代价这时显露了出来,无法升级以去除此bug,忍无可忍之际我关闭了论坛的写入功能。
随着对交互性好的博客和豆瓣社区关注日渐增加,网站几乎荒草漫天。但当去年服务商的不作为导致ICP备案出了小麻烦时,我仍然不厌其烦地努力,直到问题最终解决。我觉得不妨用一个不常更新的网站来展示一些大浪淘沙剩下的相对值得保留的东西吧,虽然那里一年的流量也许只相当于博客的一个多星期。
但有朋友告诉我,把值得保留的东西做成自定义面板索引,放在博客显要的地方,可以完全替代网站的功能。于是我放弃了对这个笨拙网站的支持。我把网站的抬头和博客的公告里都发布了把网站内容转移到博客上的信息。
什么值得保留呢?我也费了一些思量。最后决定放弃已经走过了的过去,只留下保留到今天,也许也会延伸到未来的内容。
http://s15/middle/56b3beb7h83b83874472e&690
(电脑中保存的2007年的《南萧亭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