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7:秦皇岛城电/道天四联邸(方案到建成)

标签:
南萧亭设计四联邸 |
分类: 论建 |
按计划继续从我原来的网站 http://www.next-99.com
转移内容。
这是位于某中等海滨城市的某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四位合伙人的私邸(居住并承担部分办公功能)。四位业主均为30岁左右的。
基本设计构思(2005年3月)
基与甲方的特色以及与甲方的关系,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设计建筑,同时也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方式。所以
我们放弃了今天被广泛采用的TOWNHOUSE模式,而以一种四户之间不同但却关系密切的共生方式替代。
TOWNHOUSE,相似户型的简单并联适合房地产市场的要求,但却失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立面的装饰成为对居住的理解贫乏的一种遮掩。
而我们的方案,院落、露台,多变的居住和生活方式,每户之间各不相同的居住方式和它们之间共生的依存关系。
利用建筑本身富有生命力的形态而不是依靠装饰,建筑的造型成为居住方式的魅力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方案也许不是普遍适用的,但却是最适合于此时此地的。也许不是时髦的,但一定是独特的。
概念生成(2005年3月)
四个住宅以两条扭转管道的形态互相搭接,形成的内院空间形状也具有与扭转管道相似的形态。内院为四户共用的活动空间,搭接本身为每一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室外平台。“管道”不是设计的出发点,而是设计的结果。设计的出发点来自各户之间的关系的多样可能性,和内院空间摆脱传统“二维半”模式而在高度方向获得同等重要的意义。最后形体构思出来后发现用“管道”来表达这个体量的特征是最形象的,就像国家奥林匹克体育馆叫“鸟巢”一样。
区位示意图
概念的实现(2005年3月——2005年8月)
概念被甲方接受意味着设计的刚刚开始。之后三易其稿,每次除了基本概念之外,功能和建筑形态的考虑几乎接近于推倒重来了。深化过程中,各种更为细致的考虑开始成为困扰设计的主要问题。
结构体系最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异形框架柱体系,这样充分保证了建筑室内空间的完整性,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灵活性有所削弱。体型系数较高带来了外保温层较厚的代价。2005年8月,当这个作品结束了图纸阶段而真正开始施工的时候,我们比甲方更急切地盼望建筑的落成,以检验我们的设想是否正确。
第一稿方案轴测图(2005年3月)
第一稿方案透视图(2005年3月)
定稿方案总平面图(2005年6月)
定稿方案各层平面图(2005年6月)
定稿方案立面图(2005年6月)
定稿方案剖面图
建成后照片(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