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新洛可可
(2008-06-24 14:05:39)
标签:
新洛可可日常生活 |
分类: 论建 |
《艺术世界》2008年第6期
刘涤宇
1
现代主义运动之前,洛可可算得上一种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形式了。
因为,洛可可这种风格的那种柔媚、细腻、精美和舒适无微不至地切合着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独特、奢靡,有时略带些颓废的生活方式。
仅仅用繁复是无法精确地描述洛可可的。其消除了一切张力的松弛的曲线、涡卷、反复使用的镜子、甜腻的色彩搭配,有效化解了装饰厅室的真实材料的质感和重量。设计师和拥有者共同精心地营造一个奶油蛋糕似的幻境,一切都柔软而松弛。视觉、听觉、触觉,身体的一切感官都被最大限度的抚慰。
沙龙、美酒,洛可可背景下的日常生活,令感官的极限舒适的抚慰,令人精神松弛以至于涣散,灵魂微醺以至于沉睡。如同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床铺下多了一粒小小的豌豆都足以破坏这种极致舒适的氛围。
2
洛可可风格和古代中国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
因为一开始,洛可可就受到当时风靡欧洲的中国瓷器的启发和影响。而中国的瓷器文化,也有着类似的日常生活基础。
南宋和晚明是古代中国贵族化的日常生活最精致的时代。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评价13世纪南宋的上层城市居民“是神经过敏的,而且由于他们对时尚极度敏感,并且喜欢炫耀和自我戏剧化,看上去他们毋宁说是柔弱颓废的。”
据清初作家余怀在《板桥杂记》中的记载,晚明曲师张魁,在当时纵乐的贵族生活方式影响下,“茶非惠泉水不可沾唇,饭非四糙董舂米不可入口,夜非孙春阳家通宵椽烛不可开眼”,并因此在改朝换代之后濒临生活困境。
的确有研究者把中国明清时代繁复雕饰的建筑和装饰风格称为“中国洛可可”。
3
前面所描述的这三种敏感而柔弱的生活方式,都由于很快到来的异族入侵或革命而粉身碎骨、体无完肤,以至于殃及到对洛可可风格的“道德”评价。但这并不是风格本身的过错。
把握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新洛可可,我们也许仍然要遵循日常生活的思路。
4
新洛可可同样繁复,并由于繁复而显得细致。然而,无论设计者还是拥有者,都不再有豌豆公主般的敏感。
比例或许很精美,但更多来源于对已有比例的模仿,或者,对数字的计算。视觉的体验是有的,但脱离了数字的验证,无论设计师还有拥有者,都无法确定这些细微的差别究竟有没有意义。
色彩搭配也许很适中,但不再是原来的洛可可对过敏的感官的抚慰和柔化,甚至有时,还需要时不时刺激一下习惯于迟钝的感官,让其开始敏感,开始像贵族,至少学着像贵族那样敏感。
于是,新洛可可的繁复失去了细微的视觉和触觉体验的支撑,繁复只是繁复本身,只是设计师、开发商和拥有者达成共识的一种“风格”。他们认识的只是风格的名字,是风格的可识别性。
于是,无穷的细节在无法与敏锐的感官对话之后,所传达的就只剩下了一个简单的符号:高贵。
或者,貌似高贵。
5
要简约还是要新洛可可?
这个问题常常被提出,其实无论答案如何,提问者都愿意把这个问题当成理所当然地反问。这个问题留下的,似乎是一个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选择。
如果放在日常生活的视角下,我们会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不仅仅洛可可,或者,新洛可可的繁复能够以其细致抚慰敏锐的感官,简约也可以。一些名牌的时尚产品及其专卖店,以简洁来呈现高贵的姿态。张永和先生也提到过,英国建筑师约翰•鲍森用整块大理石凿出一个绝对单纯几何形的浴盆,他创造了一个极为昂贵的简洁。
还有一种简约,是通过清教徒戒律一般的约束,通过素到极致,简单到极致,通过一种基础的秩序调动人的精神世界。如余光中所说,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直接的快乐,这就是感官的快乐,而另一种则是精神的愉悦,这种愉悦要经过刻苦修炼得来。
看起来,这个问题并没有非回答不可的必要。
因为,当代中国语境下,这两种意义上的简约都很少被有意识地追求。虽然有些简约风格的确很漂亮。新洛可可也同样。
6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新洛可可,也许和简约相似,都是感官需求最初的浮现。是对日常生活品质觉醒的开始。虽然还带着些许迟钝,带着些许粗糙,但还是在慢慢敏感起来、精致起来的路上。
但另一方面,新洛可可和简约似乎又都是开发商们制造出来的需求。配合着将美好词汇堆积在一起的宣传,似乎只要是这种风格,就能够与普通人单调无趣的日常生活完全绝缘。
也就是说,开发商们制造出这些风格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契合。恰恰相反,是要制造一种脱离日常生活的拟像。
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当代社会,超现实大肆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拟像消除了真与假、现实与想象范畴间的明显区别。库哈斯则更直接的宣称:“机场正在取代城市……它有着与世隔绝的附加魅力,在这套系统中你无处可逃──除了另一个机场。”“概念上,每一个监视器、每一个电视屏幕都是一扇窗户的替代品;真实生活就在其中,虚拟空间已变成了广大的户外。”
在这里,真实似乎是一种令人厌倦的东西,当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真实不再出现的时候,天堂般的美好才会到来。
我们看起来很敏感,但已经无法分辨真假。
有趣的是,那种幻境般的敏感和精致,正是洛可可所追求的和试图塑造的。但洛可可所代表的那种前现代社会贵族生活特有的敏感和精致,随着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已经无法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出现。最多是这种分不清真假的拟像。
包括新洛可可。
7
我们未必需要新洛可可,也未必需要简约,当然,更未必需要洛可可所代表的敏感而柔弱的生活方式。
我们需要的,也许是在日常类型化生活的麻木中,多一点点感性,多一点点细微体验的敏锐。这样你会发现,惊喜并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风格,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