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极少主义天衣无缝建筑 |
分类: 论建 |
“天衣无缝”源自《太平广记》转引《灵怪录》中的一则无聊的文人性幻想故事,故事本身早被遗忘,只有这个细节被记住并引申出新的意义来。
衣服要裁剪之后经过缝制才能做成,由此形成的缝制的接缝,起源于衣服的制作过程,也就是起源于技术。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自然形成的接缝。于是,有的裁缝不去理会,只专注于面料本身的图案和衣服裁减后的形体,如中外很多的民居建筑那样;有的裁缝用各种花边、褶皱等装饰构件对接缝进行精心处理,使接缝处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这更接近于包括服装和建筑在内的大部分西方古典实用艺术的价值取向。当然,也会有人喜欢接缝,认为不加修饰的接缝是美的。于是他们用很碎的碎布片缝制衣服,让接缝充分地作为形式语言自我表达,便相似于蓬皮杜艺术中心,或北京奥运鸟巢的处理方式。
古人创造出“仙女”、“天衣”这些形象,往往寄托了一种那个时代可望而不可及的审美理想。对“天衣本非针线为也”惊羡的描述证明了相当一部分古人对几乎看不到接缝的、工艺十分精细的衣服给予的高度审美评价。而当技术条件允许的时候,这类审美理想如果还没有消亡的话,必然会在实践中顽强地表达出来。
在古人的意识中,寄托着审美理想的无缝的衣服未必没有图案、没有花纹。但如果这件衣服真的存在,大家也许都注意到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和花纹,而对衣服最重要的特点——无缝,却反而忽视了。
于是,肯定会有人展示完全没有花纹的无缝衣服,让人们一下子就能注意到它精湛的制作工艺,而不被其他可能喧宾夺主的主题分神。
于是,没有接缝、没有图案、没有花纹。
于是,一种类型的极少主义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