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容易被片面追求的形式(1)

(2006-07-28 20:16:06)
分类: 论建

中国的几代建筑师,对建筑理解上的巨大差异让他们在沟通话语上出现障碍,这是意料之中的。

但意料之外的是,无论是中生代面对老一代,还是相反,最大的批评都是“片面追求形式”。

看来有必要考察一下不同代建筑师对建筑形式及其内涵的理解了。

从经典的布扎建筑教育体系脱胎的中国传统建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骨架,对形式的判断尺度更多地基于美学。于是,对于“形式”的教育便被简化成对比、协调、韵律、尺度……(哪怕是后来引进的包豪斯体系下的构成教育,也变成了训练这些形式美的原则的具体手段。)而且,在习惯于对美学概念望文生义的理解的语境下,“基于美学”往往被更加通俗化的曲解为基于是否漂亮。

而中生代建筑师出于对这套话语体系的反抗,主要采取的是“反形式”的叙述方式。这以张永和先生为代表,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建筑看成是基于或理性的分析、或概念、或建造,最终自然而然形成的建筑形式。他们强调形式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这也许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学学科体系骨架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尝试。然而这并不是包括张先生在内的中国中生代建筑师所作的建筑实践的真相。周榕先生在《建筑师的两种言说:柿子林会馆的建筑与超建筑阅读笔记》中,认为张永和早期和中期建筑实践的主要是从特拉尼、纽约五开始的建筑句法学实践的延续。也就是说,其主要价值并不是分析、概念或建造本身,恰恰在于如何从分析、概念或建造通过一种程序和方法,来生成最终的形式。

然而,他们回避建筑形式话题,结果却是让传统的建筑形式观牢牢地占领了这一领域的话语权。

在中生代建筑师眼里,建筑形式,是被决定的,而不是自足的,所以,老一代建筑师的作品因为“艺术性则往往是非建筑的,只体现在建筑附加物上。”(张永和),属于“片面追求形式”。

而老一代建筑师则认为除了形式(空间其实也是形式的一个方面)体现建筑师的个人创意之外,其他,如功能问题、技术问题,都属于工程领域,或者“为甲方服务”的服务性工作,虽然对于建筑师非常重要,但与建筑形式无关。他们觉得中生代建筑师口头上不谈建筑形式,而实践中对“功能”、“技术”等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形式,有时形式本身的追求会对“经济”、“合理”有所牺牲,所以,中生代建筑师才是“片面追求形式”。

没想到,建筑形式,竟然这么容易被片面追求。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