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谢:木白点评《匕首》
(2014-04-23 10:56:28)
标签:
诗歌巫小茶文化 |
分类: 交谈·诗评 |
《匕首》
作者:巫小茶
天已灰了多年。当它们相约,扑向我。
匕首已钝。我的双目尽失,骨头咯吱作响
请在天亮时商量,安葬的地点。风起时,
别忘了收拾衣物。经过窒息的亲吻,
我会留下女儿。
我会留下适合的鞋子迎接雨水。九月,风太急
鬼魅作祟,我要为双脚安置一块合适的土地
从东城搬到西城,并学会在深夜里哮喘
银晃晃才能指向正确的坐标。
而在白天,它要退回事物的背面
为我女儿准备粮食。
木白点评:
巫小茶,福建莆田80后女诗人。她曾说自己是“一株会哭的木棉”,影评和音乐也做得好。她的座右铭很有意思:横眉冷对市侩,俯首甘为情痴。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个性:要强又柔情。这样的个性,也映射在她的诗歌之中。
匕首,最早是古人的膳食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锋利的冷兵器。以《匕首》为题,小茶借此传达内心对抗挤压的某种精神力量。选取这首诗作为样本,某种意义上在于其“难懂”。“天已灰了多年。当它们相约,扑向我。/匕首已钝。我的双目尽失,骨头咯吱作响”,“灰了多年”,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应该是指心情。“它们”是谁?诗中并未点明,这就需要读者想象。在我看来,就是指挤压内心的所有事物。“匕首已钝”,应指对抗挤压的力量得到耗尽。“我的双目尽失,骨头咯吱作响”,就是这种耗尽的具体体现。“双目尽失”是“灰了多年”的必然结果,“骨头咯吱作响”则是“扑向我”的现时感受。第二节,“请在天亮时商量,安葬的地点”,“天亮”对于一个“双目尽失”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商量”,谁与谁商量?“安葬”,安葬什么?从这节的后两句看,似乎指一段婚姻、一段爱情的终结。“我会留下适合的鞋子迎接雨水”,很喜欢小茶如此灵动的语感。读这样的句子,总会令人安静地玩味。“九月,风太急/鬼魅作祟,我要为双脚安置一块合适的土地”,小茶在诗歌的细节处理上往往很独到,但有时也显得比较随意。如“鬼魅作祟”,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借喻某些人物和事件,但“鬼魅”这一虚化的喻体,反而削弱了叙述的日常性和真实感。“我要为双脚安置一块合适的土地”,把自身的整体需要缩小到“双脚”的需要,这样个性化的叙述正是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从东城搬到西城,并学会在深夜里哮喘”,“哮喘”的症状是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和胸痛,是对内心的“挤压”所致,结构上照应第一节。“银晃晃才能指向正确的坐标”,这句看起来与前一句“不搭边”,语言秩序在此“断裂”,产生跳跃性。可以这样解读:内心受到极度挤压之后,对抗力应激而生,“匕首”逐渐恢复“银晃晃”的特质。抗击打力的恢复和增强,才不至于让人生的“坐标”坍塌。“而在白天,它要退回事物的背面/为我女儿准备粮食”,在白天,“匕首”的锋芒退隐到内心深处,“我”隐忍不发,做一个“随乡入俗”的人,以为女儿准备物质的“粮食”。
巫小茶的《匕首》,向来不为诗界重视,可能她自己也对其意义有所忽略。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一把“匕首”,它有时锈钝,有时锋利。但我们能够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并闪现着人性的精神力量。小茶以日常化的叙事,诉说了现代人的焦虑情绪,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焦虑背面的智性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