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酒桶]缺席審判:巫小茶有很多話說
(2009-11-23 23:27:15)
标签:
原告法官酒桶纸箱传票太白杂谈 |
分类: 交谈·诗评 |
所谓“审判”,在这里指的是: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而“缺席审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是这样规定的:“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被告提起反诉的案件,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人民法院裁定不准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缺席审判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被告人自愿缺席;二是,在特定情况下,被告人非自愿缺席或自愿与否不明。
巫小茶组诗《审判》,到底在审判什么?而我为什么要说“缺席审判”?这里不妨慢慢道来。
显然,作者巫小茶在写下审判一词之时,几乎都已经站在了原告或者原告代理诉讼人的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也站到了法官的位置上了。一个人可不可以身兼数职呢?是不是可以既当原告又当法官呢?那我们不妨先看看她到底是站在何种位置。
◎审判
那些暗中的事物躲过光阴消失于病房饱满的吟哦
诊断书判我有罪
百分十的遗传命我在有生之年看好集体的乳房
但我没有。
儿时含住的那只,业已逃亡
2009.8.18
从词义上看,“我”是被审判者,似乎不是法官。但是“遗传”,“暗中的事物”,“躲过”,“但我没有”似乎又推翻了“我”是被审判的人,而是一个“审判者”,是一个法官。这第一首就决定了作者在整组诗歌里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边被审判一边又审判自己或者别人或者其他物事。这也就注定了审判总是存在着某个缺席者。或许准确地说:这是一场缺席审判。无论审判三方谁缺席,总有一方是处在明处,大家都看得见的。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巫小茶为什么有那么多话说了。
◎折翅
我遇到的那些人
抄着近路
走向午夜高悬的月盘
我遭遇
鸦群衔着天空
预言狂奔的野兽
倘若这样
我们在树下相遇
商量对星光泼墨的种种可能
最终未果——
我追着你点亮的烟头
以为天空绝非遥不可及!
可你笑了
随意把它踩在脚下
2009.7.30
作者巫小茶在这首诗歌里出于法官的位置。最后也同样把“你”归类到了“群鸦”和“野兽”,就因为“你”踩灭了一个可以当作“星光”的“烟头”。
◎树上停着一只鸟
你知不知道起死回生的秘密?
我的青春永驻在你
脚下的那棵树上。你看
它死了
2009.6.25
此诗歌中,作者处于原告位置,法官是缺席的,但法官的位置被原告占据了。
◎通向月亮的小径
几年后路过我们相爱的茶馆
你点了点头,说:你好
树穿过屋顶,像上个世纪的光景
叶子间闪烁着废名、汪曾祺
卡佛、村上春树和卡尔维诺的眼睛
他们私语窃窃,偶或看着星空
难得在奇遇和茫然中想起其他什么人
2009.6.8
作者坐在原告位置上,做了很细致的陈述,几乎和“你”是一个统一体【因为称呼过“我们”】,但寥寥一句“难得在奇遇和茫然中想起其他什么人”又直接把自己当作了法官。只不过这一次仅仅是法官确认了一个诉讼当事双方都公认的事实和状态而已。
◎彼岸
我们死在彼此的路上
当雾霭推开山岚
月光插翅难飞
适合这样的天空
2009.6.8
作者在“法官”缺席的情况下仍然又充当了两个角色。
◎等死
假如那天
我穿上比基尼
走进医生为我准备好的刑具
你会否不顾一切
原谅这团衰竭的肉身
2009.3.9
短短五句,作者一人扮演了三种身份。实在是高明。
至于后面的这几首作者完全是站在了法官的位置上对现实社会,身边物事进行公开地审判了。原谅我没有足够时间意义展开讨论。
◎风景
被城管追逐的擦鞋匠是你妈。跳河的
是你。她用背盛了一夜寒露
她以身体暖你。我们
并不认识,只是路过。身无分文
2009.3.6
◎政治课
我带着我的身体走向你
我率领所有的身体
走进你
2009.2.13
◎梦
黑色光
走进我的身体
随电梯上下
来回是几十层的旅行
在出生的瞬间
迎接老年
被省略的
是家
我用百毒不侵
年久失修的目光
看你。在深深的花园中
2009.2.13
◎夜里的那点事儿
地沟油三个字
我写了一年
空捞捞的
还没法把它整成
一首诗的样子
今把这事写在这儿
向那些在我租过的房子下面的阴沟里
奋死拼搏的人们致敬
为身体健康
在夜里风流的大排档
添加几分姿色
2009.2.4
◎身前身后事
这首诗之前的语言
过于暴力
我判它死刑,就
像我童年最喜欢用的阴暗纸箱
把小小的米粒一样小小的
自己关禁闭
一定要给黑暗留下足够的空间
洗衣机纸箱
冰箱纸箱
可以代替纸箱的柜子
都很亲切
现在我又在寻找更大的纸箱和它的替代品
有没有
有没有一个可以装下我
2009.2.4
总体上,这组诗歌以作者熟练的写作技巧取胜。关键就在于题目取得好,审判二字,一下就涉及了多个陈述主体,可以是原告,还可以以原告代理人身份参与,也可以是被告,以及被告代理人身份参与;也可以站在法官角度进行审判。还可以同时模拟一方和两方或者三方。可以缺席这个,也可以缺席那个,还以可以三方都缺席,仅仅代表旁听者介入。那么整组诗歌就可以发挥它在人称上的极大优势,从而真正达到审判的目的。
巫小茶组诗《审判》,到底在审判什么?而我为什么要说“缺席审判”?这里不妨慢慢道来。
显然,作者巫小茶在写下审判一词之时,几乎都已经站在了原告或者原告代理诉讼人的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也站到了法官的位置上了。一个人可不可以身兼数职呢?是不是可以既当原告又当法官呢?那我们不妨先看看她到底是站在何种位置。
◎审判
那些暗中的事物躲过光阴消失于病房饱满的吟哦
诊断书判我有罪
百分十的遗传命我在有生之年看好集体的乳房
但我没有。
儿时含住的那只,业已逃亡
2009.8.18
从词义上看,“我”是被审判者,似乎不是法官。但是“遗传”,“暗中的事物”,“躲过”,“但我没有”似乎又推翻了“我”是被审判的人,而是一个“审判者”,是一个法官。这第一首就决定了作者在整组诗歌里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边被审判一边又审判自己或者别人或者其他物事。这也就注定了审判总是存在着某个缺席者。或许准确地说:这是一场缺席审判。无论审判三方谁缺席,总有一方是处在明处,大家都看得见的。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巫小茶为什么有那么多话说了。
◎折翅
我遇到的那些人
抄着近路
走向午夜高悬的月盘
我遭遇
鸦群衔着天空
预言狂奔的野兽
倘若这样
我们在树下相遇
商量对星光泼墨的种种可能
最终未果——
我追着你点亮的烟头
以为天空绝非遥不可及!
可你笑了
随意把它踩在脚下
2009.7.30
作者巫小茶在这首诗歌里出于法官的位置。最后也同样把“你”归类到了“群鸦”和“野兽”,就因为“你”踩灭了一个可以当作“星光”的“烟头”。
◎树上停着一只鸟
你知不知道起死回生的秘密?
我的青春永驻在你
脚下的那棵树上。你看
它死了
2009.6.25
此诗歌中,作者处于原告位置,法官是缺席的,但法官的位置被原告占据了。
◎通向月亮的小径
几年后路过我们相爱的茶馆
你点了点头,说:你好
树穿过屋顶,像上个世纪的光景
叶子间闪烁着废名、汪曾祺
卡佛、村上春树和卡尔维诺的眼睛
他们私语窃窃,偶或看着星空
难得在奇遇和茫然中想起其他什么人
2009.6.8
作者坐在原告位置上,做了很细致的陈述,几乎和“你”是一个统一体【因为称呼过“我们”】,但寥寥一句“难得在奇遇和茫然中想起其他什么人”又直接把自己当作了法官。只不过这一次仅仅是法官确认了一个诉讼当事双方都公认的事实和状态而已。
◎彼岸
我们死在彼此的路上
当雾霭推开山岚
月光插翅难飞
适合这样的天空
2009.6.8
作者在“法官”缺席的情况下仍然又充当了两个角色。
◎等死
假如那天
我穿上比基尼
走进医生为我准备好的刑具
你会否不顾一切
原谅这团衰竭的肉身
2009.3.9
短短五句,作者一人扮演了三种身份。实在是高明。
至于后面的这几首作者完全是站在了法官的位置上对现实社会,身边物事进行公开地审判了。原谅我没有足够时间意义展开讨论。
◎风景
被城管追逐的擦鞋匠是你妈。跳河的
是你。她用背盛了一夜寒露
她以身体暖你。我们
并不认识,只是路过。身无分文
2009.3.6
◎政治课
我带着我的身体走向你
我率领所有的身体
走进你
2009.2.13
◎梦
黑色光
走进我的身体
随电梯上下
来回是几十层的旅行
在出生的瞬间
迎接老年
被省略的
是家
我用百毒不侵
年久失修的目光
看你。在深深的花园中
2009.2.13
◎夜里的那点事儿
地沟油三个字
我写了一年
空捞捞的
还没法把它整成
一首诗的样子
今把这事写在这儿
向那些在我租过的房子下面的阴沟里
奋死拼搏的人们致敬
为身体健康
在夜里风流的大排档
添加几分姿色
2009.2.4
◎身前身后事
这首诗之前的语言
过于暴力
我判它死刑,就
像我童年最喜欢用的阴暗纸箱
把小小的米粒一样小小的
自己关禁闭
一定要给黑暗留下足够的空间
洗衣机纸箱
冰箱纸箱
可以代替纸箱的柜子
都很亲切
现在我又在寻找更大的纸箱和它的替代品
有没有
有没有一个可以装下我
2009.2.4
总体上,这组诗歌以作者熟练的写作技巧取胜。关键就在于题目取得好,审判二字,一下就涉及了多个陈述主体,可以是原告,还可以以原告代理人身份参与,也可以是被告,以及被告代理人身份参与;也可以站在法官角度进行审判。还可以同时模拟一方和两方或者三方。可以缺席这个,也可以缺席那个,还以可以三方都缺席,仅仅代表旁听者介入。那么整组诗歌就可以发挥它在人称上的极大优势,从而真正达到审判的目的。
前一篇:《反克26》(第二辑)目录
后一篇:《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