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小茶诗歌的三个简评

(2007-08-06 15:51:44)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交谈·诗评
    
  ◎火车小丑
  
  文/巫小茶
  
  作为符号,常年按兵不动
  培养着无数爱人、情敌和朋友
  表情丰富只因看到无望的终点和疲惫的黄昏
  “陌生人,来看我的双腿”
  它正在车头来回度步,思考回归身体的可能
  小丑把面具挂在车厢,旅途才刚开始
  接着他的双腿掉下火车。不过
  跟着它在钢轨上奔跑,会感到希望。
  
  【后井通顺点评】这是一首用希望来照耀(我愿意说照顾,因为它人性)“自己”的“光”。火车,只是一种符号,它必需做它应该做的事,在钢轨上奔跑,才能成为“火车”。怎么样让它奔跑呢?咱们把它支解出一点来,要“陌生人,来看我的双腿”,把火车的寓义赋在奔跑要借助的“腿”上,小丑的味道就出来了;“他的双腿掉下火车。不过/跟着它在钢轨上奔跑,会感到希望。”“火车小丑”首先要感到希望,才能完成更大意义上的在自己的道路上奔跑,不只是作为一种“符号”。
  人,也只是一种符号,也必需做一些事,哪怕是无望的,哪怕是失意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有时候难免要扮演人生戏台上的“小丑”,把各式各样面具遮在脸上,也只有在自己觉得有希望或在自己的希望中,才会想去奔波,才会拯救灵魂。
  所以我会愿意说这是用希望来照顾自己,这个自己,是本诗我更愿意说它是对“人的一种状态”的昭示。看好作者对语言的一种“使力”,让锋芒出来的东西有多种可能性。
  个人一向认为,好诗歌和好诗人,不单单只靠想像,喻体…最重要的是依靠并用好象征这个手法。这也是我看好以上几首诗的原因(均发在先锋主坛上)。
  
  ◎天平
  文/巫小茶
  
  她怀揣秘密颠簸在人群之上
  脚下是肥沃的俎。
  之后迎来午夜,
  她姿态幽雅地在衣裙中飘荡
  丰满或肌瘦,或让牡丹在唇上开不出大朵的红
  必有人将她折叠放入口袋,或重或轻
  或是历史,或是废纸。
  
  ◎端午
  文/巫小茶
  
  我甚至。忘记它的名字
  它的轮廓、线条、它的容颜。
  它的性别,它的风骨
  它的江水裹着时间步履蹒跚重新走来
  一遍遍重描破损的山川
  老人早已面无表情,它的累被遗忘在
  繁荣昌盛的粽子间,和谐地
  滑落龙舟。就在人们忘情的欢呼声中
  它路过我,劝我迷失方向
  
  
  【又见雨飞点评】
  小茶的诗歌语言和布局都非常优秀和独特,特别让人感叹的是她的诗歌远远超越她的年龄,非常成熟、睿智、警醒、独行、敏感、疼痛和倔强。读她的诗歌必然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打击,她们就像一株株怒放的木棉,恣意绽放在高空,自由、高傲、独自美丽,让你眩晕、让你可望不可及、甚至让你迷失和颠覆。这两首诗歌相对来说语言的力度不是非常强悍,而我恰恰喜欢这种状态下的小茶的诗歌。〈天平〉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诠释女性的,短小精悍,用词非常节俭、恰到好处,诗人写道“她怀揣秘密颠簸在人群之上/脚下是肥沃的俎。/之后迎来午夜/她姿态幽雅地在衣裙中飘荡/丰满或肌瘦,或让牡丹在唇上开不出大朵的红”这两句诗人让女人浓妆盛装出场,在午夜,在微薰的无人的街衢游荡,一具丰满或肌瘦的肉体,里面“怀揣秘密”,怀揣虚无或饥渴或痛楚的灵魂,这样的女人是边缘化的,但从某种角度讲,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有共通和慈悲。诗歌的结尾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在男性主宰的当下社会,相当一部分女人的一生,她的情爱、她的秘密、她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也许还是取决于男人的取舍,“必有人将她折叠放入口袋,或重或轻/或是历史,或是废纸。”她仅仅是作为一个物体或者商品被人(绝大多数是男人)放入口袋,小而轻,无足轻重,不足道,而至于她在他心目中的重量也许是“重”,但也仅仅是一段供人事后闲品的“历史”,甚至只是一张“废纸”而已!〈端午〉写的不落俗套,拟人化、现场化的充分运用,使整首诗歌灵动别致,诗意昂然,同时,透着小小的伤感和怀旧,读之清新、流畅。
  
  ◎结果
  文/巫小茶
  
  
  我忍住黑暗中没有灯光
  忍住在大街上给陌生人一个耳光
  忍住感冒忍住冲动
  忍住谈论昨天为抗议无良而自焚的可怜人
  
  我忍住买新衣服过年
  忍住思考那傻逼得令人绝望的哲学
  忍住呼吸忍住求死
  忍住不动声色地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忍住爱。
  忍住青菜萝卜大蒜豆腐猪脚和麻辣烫
  忍住豆浆炒米粉和莆田卤面
  忍住冰冷的洗脚水
  这多么残忍。死后,他们不记得我我也不记得他们。
  
  
  2007.2.26
  
  【的蓝点评】这首诗到底诗人忍住什么呢?结果又是什么呢?也许只是诗人平常的一些概念而已,但显然诗人注入了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见出人性在这里是没有拘束的拘束,最终她还是拘束于死亡,而不是对死亡囚禁的回应。她尽情的自我刻照,但这个影子并不是对自己的救赎,而是痛苦和孤独的梯子。其结果正是形单影只的冷和悲观,却不是容光焕发相聚和告别。冷静的可怕还是有些高洁的自识?这首诗歌我觉得正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反思,用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连接一起,通过生活的这些表象排解述说一种绝望情绪,从个体的小里见出宇宙的博大,见出生命的常在。其真正的结果正是对宇宙的探问,生命之渺小何来?来而何为何去?诗歌将不同时刻不同内容进行了归纳统一在一个物化交替的顺序性里,给以形式上的客观反复把握,制造出一个难以脱离尘埃的心理场,进而以达到读者心灵的呼唤。应该说诗人创作的时候或许并未考虑这些,仅是情绪所至,但绝非顾影自怜,还是充分影射了时代人们存在的或可称为颓废的心理情绪,还是读的到普遍的深度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