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札记九·巫小茶篇

(2006-12-29 10:05:03)
分类: 交谈·诗评
《读诗札记九·巫小茶篇》

宋世安

我认识巫小茶的时候,她还不叫巫小茶,而叫潇潇枫子,我们都习惯叫她枫子。关于枫子为何改名,我不好多去猜度,但前段时间某出版社弄了一本俗得掉渣的书,署名的也叫潇潇枫子,我一看就心痛这么好的名字被糟蹋了。后来枫子就改叫巫小茶。我想大概与这事不无关系。

小茶的诗歌,语言明朗纯净,韵律清晰可感,想象奇特自然,质感丰润澄澈。诗歌中的女性气质十分明显,她把女性的身份完全介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坚持女性特有的视觉,让诗歌阅读保持一种新鲜和惊喜,譬如《匕首》。我把《匕首》看成是小茶诗歌创作的回归。据了解,很长一段时间,小茶着力于她的奇幻小说的创作,加之生活的排压,诗歌退居边缘。而《匕首》的写作,不仅仅是她诗歌创作维度的恢复,也是诗人创作心态的回归。

在诗歌中诗人给我们描述她曾经死寂的生存状态:“天已灰了多年……/匕首已钝。我的双目尽失……”灰色的天,我们不难理解为这是诗人在暗示的自身生活状态,而且已经不是朝夕的事情,而是持续多年。在这种困境底下,挣扎着生存艰难——诗人“匕首已钝”,“双目尽失”,已经麻木,甚至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诗人“骨头咯吱作响”让人听到希望,好比春笋拔节,这是关键时刻诗人的内在自省,源于“它们相约,扑向我”——“它们”是谁不得而知,也不需要深究,但“它们”的到来是热烈的,充满生命的激情,足以冲击诗人沉寂的内心。

“请在天亮时商量,安葬的地点”,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诗人的新生宣言。“天亮”已不只是一个自然概念,而是相对于“天已灰”而针锋相对定义的,具有内在揭示力,约等于“新生前”。诗人如此迫切地选择“安葬的地点”,可见她的决心,她已经异常厌倦了了无生气的生活,迫切要求改变现状——要埋葬死寂的自我,埋葬灰色的生活。而与此同时,诗人不是盲目的,我们看到她对生活原态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很明确。“风起时,/别忘了收拾衣物”,从最平常的日常细节,我们看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或者曾经热烈地活着的人才会如此熟悉和惦挂着生活细节。“经过窒息的亲吻,/我会留下女儿”,吻是吻别,而女儿却是暗喻着诗人的新生。

诗人对新生是抱有具体而真切的希望和期待的,她要为自己的新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说营造最好的条件,她试图把自己的经验融入到新生之中。她想到“九月,风太急”,“我会留下适合的鞋子迎接雨水”,她还从自身经验考虑到“鬼魅作祟,我要为双脚安置一块合适的土地”。为着自我获得更好的新生,诗人不惜“从东城搬到西城”,甚至“学会在深夜里哮喘”,而且特别说到匕首,她吃过“匕首已钝”的苦,所以她坚信“银晃晃才能指向正确的坐标”……其实诗歌中诗人所重复运用和强调的“匕首”意象,有着具体的内质所指,触及的是人所坚持的个性和生活棱角。很显然,“匕首已钝”是诗人曾经历的个性被现实消磨的结果,而“银晃晃”是一种对个性锋芒的昭示,诗人的认识是人的生存必须保持自我的锋芒,自我的个性。

“而在白天,它要退回事物的背面/为我女儿准备粮食”,我按照自己对整首诗歌的理解逻辑,一直在思考最后这一小节中的“它”,到底是代指什么?与诗歌开始时所出现的“它们”有什么联系?但最后我发现自己是徒劳的,“它”并不专属某一种事物的代指,“它”只是一种出现,或者说是诗人对自己新生最清晰具体,也最客观实际的展望:“退回事物的背面”让我们看到诗人对生存,或者说生活状态双面性的理解,譬如匕首,不应该挫钝,但却应该具有收敛锋芒的一天,生活其实是一把双仞“匕首”……在面对过去和新生,诗人获得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这也是“为我女儿”,为自我的新生准备的最好的精神粮食。诗歌在最后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巫小茶,或者说枫子,又开始写她的诗歌了。相信她诗歌的锋芒是银晃银晃的,诗意的天空是蔚蓝蔚蓝的。

附:巫小茶的诗《匕首》

天已灰了多年。当它们相约,扑向我。
匕首已钝。我的双目尽失,骨头咯吱作响

请在天亮时商量,安葬的地点。风起时,
别忘了收拾衣物。经过窒息的亲吻,
我会留下女儿。

我会留下适合的鞋子迎接雨水。九月,风太急
鬼魅作祟,我要为双脚安置一块合适的土地

从东城搬到西城,并学会在深夜里哮喘
银晃晃才能指向正确的坐标。

而在白天,它要退回事物的背面
为我女儿准备粮食。

[巫小茶]原名李婧,曾用笔名潇潇枫子。现居福州生活写作。作品散见《星星》、《扬子江》、《诗林》和《诗选刊》等刊物。诗人,丑石诗群与蓝星诗群成员。主持零空间论坛,创办福建首本80后诗刊《零诗报》。诗观:诗歌太聪明的话,是种伤。它需要有点粗糙,有点笨拙,是灵秀的拙美。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首诗首先吸引你的一定是语言。


2006年12月28日于江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