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imonlota
simonlot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60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光说闽人狭险,结果有几十年政军经验的张浚也为陈俊卿谋求立功做了垫脚石

(2024-04-08 09:40:49)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杂谈

最近研究隆兴北伐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张浚只想以海道薄山东,并无北伐的打算。隆兴元年三月十六朝廷以史浩之见召张浚入觐,不过是皇帝想让张浚来说服满朝文武大臣同意北伐。史浩这个新加坡大专辩论赛上的最佳辩手,三下五除二就大获全胜,魏国公张浚竟然无言以对,只能悻悻地说,臣老矣。

史浩是很尊敬张浚的,反对张浚是因为太上皇帝不想张浚操心,这一点史浩也说得明白:“相公老成名望,一旦失利,岂不有损威重?”史浩这时已经预见到了李显忠邵宏渊的北伐必将失败,而史浩认为必定失败的缘由,肯定是史浩提前得到了内幕消息。须知,史浩是因得到太上皇帝的认可才能在几年之内由一个王府教授升格为丞相的。但史浩不能将官军必须失败的原因告诉张浚。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张浚一直想自海道薄山东,使与陕西吴璘形成东西呼应的局面,但朝廷不想让张浚的爱将吴璘得胜,便让史浩担责,力主让吴璘弃镇德顺军。

在军中,邵宏渊本王燮军中小校,后来跟随岳飞,直到秦桧死时,才右杨存中自谪籍中举拔。所以一直没有怎么立功,但在绍兴三十二年正月,邵宏渊父子四人都得到了高宗的召见,都被加官进爵。李显忠则因为采石也有功,父子也得到了召见和升官。虽然在国朝无功,但声名在外,金太子撒离喝就是被他一路劫持过的。因此一般的金将都晓得这事。但李显忠也希望在国朝立功,不想老依靠杨存中的照顾过日子。因此二人一合计,听说亡辽四军大王的孙子金万户萧琦屡次派人到都督府联系投诚之事,所以就想乘机立功。二人便拟定了一个出兵方略递交给了年轻气盛一心想凭一己之力收复河南河北的高宗养子孝宗皇帝,孝宗自诩德能堪比唐太宗,唯独武功不济而已。因此,如果能收复河南山东,则虽然比不上唐太宗,则与太祖赵匡胤相较,亦不遑多让。因此便瞒着三省枢密院都督府,私下召见了李显忠一子与邵宏渊二子,吩咐他们打到商丘之后在等候诏旨。而打到商丘的命令,非但三省枢密院不知情,都督府张浚也毫不知情。直到五月十二日,李显忠邵宏渊收复了宿州之后,张浚才接到诏旨,匆匆率都督行府自盱眙过江赶往濠州督视。这一点,朱熹在张浚行状中没有提及,但后来张栻知晓了实情,在一封写给宰相陈俊卿的致谢启中,表达对于陈俊卿把张浚父子当猴耍的怨怼之意。这也解释了陈俊卿当了宰相了,却始终不肯关照一下张栻,让他去做个县令也行哈,直到汪应辰回朝担任吏部尚书之后,才与刘珙合力举拔张栻,使其被召入朝。

陈俊卿是隆兴北伐的推助者。一方面,向张浚提议先攻下二镇,而张浚因此上疏请下灵璧、虹县二镇,这是对陈俊卿的支持。如果成功了,奏功肯定有陈俊卿的大功劳,毕竟正如史浩所言,相公功成名就了,不必再多此一举。另一方面,一旦不成功,则过归相公。其后果然,史家把符离兵溃说成都是张浚的过失。这个是张浚替孝宗皇帝背锅。因为当时如果张浚不背锅,太上皇帝可能得以皇帝不能承继大统为由废掉,再立另一个皇养子为皇帝。

朱熹《少師觀文殿大學士致仕魏國公贈太師諡正獻陳公行狀》曰:

    隆興改元都督府建改參賛軍事力辭建康得免別除禮部侍郎領職張公初謀大举北征公以為不若養威觀釁俟萬全而後動張公從之。會諜報多聚糧邊邑諸將以為如則其勢秋髙必來不可當不若先其未動舉兵擊之以破散其業張公又以為然乃請於朝而出師焉


司马光说,闽人狭险,放在陈俊卿身上,有点合乎事实啊。张公欲大举北伐时,陈俊卿谏止之。听说虏人准备南征时,陈俊卿有提出要占得先机,张公以为然而已。后来朝廷论罪,张浚罢少傅、都督,枢密使,只留宣抚使之名呆在淮甸,汤思退的意思就是要让金人出其不意把张浚害死。而陈俊卿自己不好意思不被责,主动请朝廷责罚,不知情的还以为陈俊卿极力谏止张浚北伐的鲁莽行动呢。不过,孝宗不知情,让都督府的属官降秩二等而已。如果放在现在,每个月扣发二十块钱的薪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