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隆興二年四月十四日,張浚罷都督,請李椿為之卜,得頤之賁,故此居平江不復前行

(2023-05-23 11:45:45)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孝宗隆興二年四月十四日,詔罷淮東西江東荊襄都督府,且召右丞相張浚入覲。既罷都督,因其在隆興元年策反過金將蕭琦及其契丹將領來歸,因此金主大懼張浚,“遂為間書,鏤板摹印,散之境上,類后周所以間斛律明月之意。”斛律明月即斛律光北魏到北齊時期名將、軍事家,相國斛律金之子,少善騎射,武藝出眾,受到大行台高歡欣賞。跟隨世子高澄,擔任親信都督,因能射落飛行中的大雕,被譽為“落雕都督”。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年),從征出塞,先驅破敵,多有斬獲,拜晉州刺史。北齊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抵抗北周大將達奚成興進攻,遷司徒。參加洛陽之戰,大破北周齊王宇文憲,拜太尉,別封冠軍縣公。北齊后主武平二年(571年),戰於汾水,大破北周柱國辛威和韋孝寬,別封中山郡公。率軍攻打平陽道,攻克姚襄和白亭城戍,別封長樂郡公。斛律光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多次擊敗北周進犯。后拜左丞相、咸陽王,與尚書右僕射祖珽、領軍將軍穆提婆不和。武平三年,因北周柱國韋孝寬行間,加以國內奸臣進讒,謂其有謀逆不臣之心而遇害於涼風堂,時年五十八歲。北周武帝代齊后,追封上柱國、崇國公。《北齊書·斛律光傳》曰:

  周將軍韋孝寬忌光英勇,乃作謠言,令間諜漏其文於鄴,曰:“百升飛上天, 明月照長安。”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祖珽因續之曰:“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饒舌老母不得語。”令小兒歌之于路。提婆聞之,以告其母令萱。萱以饒舌斥己也,盲老公謂珽也,遂相與協謀,以謠言啟帝曰:“斛律累世大將,明月聲震關西,豐樂威行突厥,女為皇后,男尚公主,謠言甚可畏也。”帝以問韓長鸞,鸞以為不可,事寢。祖珽又見帝請間,唯何洪珍在側。帝曰:“前得公啟,即欲施行,長鸞以為無此理。”珽未對,洪珍進曰:“若本無意則可,既有此意而不決行,萬一洩露如何?”帝曰:“洪珍言是也。”猶豫未決。會丞相府佐封士讓密啟云:“光前西討還,敕令放兵散,光令軍逼帝京,將行不軌,事不果而止。家藏弩甲,奴僮千數,每遣使豐樂、武都處,陰謀往來。若不早圖,恐事不可測。”啟云“軍逼帝京”,會帝前所疑意,謂何洪珍云:“人心亦大聖,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帝性至怯懦,恐即變發,令洪珍馳召祖珽告之。又恐追光不從命。珽因云: “正爾召之,恐疑不肯入。宜遣使賜其一駿馬,語云‘明日將往東山游觀,王可乘此馬同行’,光必來奉謝,因引入執之。”帝如其言。頃之,光至,引入涼風堂,劉桃枝自后拉而殺之,時年五十八。於是下詔稱光謀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並不須問。尋而發詔,盡滅其族。


         雖然,金人鏤版募印行間,散之境上,湯思退、尹穡等人必定以之進呈。可惜官修史書不曾記載此事,亦不知金人所為間書內容為何。然則,北周武帝代齊之后,循例追封前代勳臣時,就曾追封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則由此可明斛律光並無反叛事實。

  張浚既罷都督,幕屬慮張浚回闕將有不虞之禍,乃命幕屬李椿為之筮[1],得》之“九三”,李椿告張浚曰:“雖不再用,卻無他慮。”既不再用,因此張浚即與子嗣幕屬避居平江,不復前行。

  李椿為張浚門人,善《易》,尤精性命卜筮之學,故張浚命其為之卜。之六三,有十年勿用,見棄意也。處頤而為此行,十年見棄者也。立行於斯,無施而利。張浚《紫礹易傳》釋頤之六三曰:“隂居動極,失靜養之常,且躁動貪得,不知止極,以是為養,將身之不能保,豈不拂哉!貞凶,凶其貞也。”而得《賁》之九三,曰:“賁如濡如,永貞吉。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張浚《紫礹易傳》所釋“賁”之九三有曰:

賁如濡如,永貞吉。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九三以陽居二隂間,有互坎體。坎,水也,濡也。上下二隂,柔也,小人也。其賁也,懼或濡之厥正不永,則浸浸焉。將相率為不善,陵孰大焉?君子之於貞,不使一日忘於心,用貞守道,小人不敢以非義相諛說,濡其遠矣。[ [2] ]處離上,而獲吉於賁,永貞功也。三有剛德,用能永貞。位不中,故先有濡如之憂。


《賁》其象離(下艮(。離,火也,明也;,山也,止也。張浚之解不以性命之學為事,而獨以王道之不行、君臣不信、將相懷私為憂。其賁之九三以一陽居二陰之象,將相率為不善,陰柔侵凌陽剛,但君子用貞守道,得無咎。

  張浚既罷,還至平江府,不復前行,乃屢疏請致仕歸養,帝御筆賜《答張浚乞留平江致仕手詔》曰:“覽卿奏,欲在秀州侯指揮,甚非朕所望也。卿忠誠為國,天下共知。和議事,竢卿到,面盡曲折。卿宜速來。”伏讀詔書,張浚再疏請致仕,留滯平江不肯復進。帝御筆《再答張浚乞留平江致仕手詔》曰:

卿赴召入覲,何為中道遽欲引嫌?自陳軍國大事,正要卿同心協濟。已差甘澤宣卿,宜體朕意,疾速前來。


  先是,左丞相湯思退以帝將於四月行幸建康而己不豫聞,大懼,乃陽言請去而太上皇帝素畏與金人戰,乃諭帝留湯思退。湯思退既留,乃日夜與其黨謀議去張浚之策,於是遂令其黨右正言尹穡論張浚跋扈,乃議罷都督府。時戶部侍郎錢端禮與帝為兒女親家,端禮一女皇太子妃。錢端禮謀求其女所出得立為皇太孫,以湯思退為太上皇帝所親信,故附於湯思退以擠張浚,湯思退聞之大悅,奏賜錢端禮進士出身,又奏以錢端禮為戶部侍郎,因此,乃有戶部侍郎錢端禮、吏部侍郎王之望為淮東、西宣諭使以代張浚之召。時王之望未行,又拜左諫議大夫,蓋欲使議論歸一也。



[1] 程迥《周易章句外編》載:魏公罷都督府俾屬官李侍郎椿,筮之,遇頤之賁,李曰:雖不再用,卻无他慮,以之卦有終,莫之陵也

[2] 張浚《紫礹易傳》此處之三,即賁卦“九三”之略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