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名相赵鼎是如何逆天改命?最后却又家破子亡,难逃厄运?
(2023-01-16 20:12:02)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南宋之初,李纲为相,大肆清算从逆之臣。赵鼎在靖康元年因宰相何栗举荐被除开封府提刑官,可惜除命未下,而北宋覆灭,何栗与二帝一起被俘北上。靖康二年二月十一日,金人命在开封府的官吏军民僧道耆老一起推举异姓有德望一人为南朝皇帝治事,张浚、胡寅、赵鼎三人皆以出于何栗门下而避之太学,不为所推举出来的张邦昌书仪簿。之后,胡寅逃归了荆州老家,不巧荆州遭遇天灾,因此寇贼四起,胡寅的家也被盗贼抢劫一空,不得已只好奔赴湘南投奔到养父胡安国在湘潭的私校暂住。张浚则因被张邦昌罢官,便在礼部侍郎谢克家的帮助下找到一个免费的住所,后来听说黄潜善出任大元帅府副元帅,便匆匆赶往济州去投奔康王,遂成康王潜邸之臣,五月一日的康王登坛祭天,都是以年轻帅气英俊挺拔的虞部主簿张浚为导仪官。
赵鼎则走上了另一条路。张邦昌三月初七登极称帝之后,赵鼎在吏部尚书王时雍的帮助下被任命为开封府提刑官。可惜张邦昌不是真命天子,做了三十三天皇帝就宣布退位,因此,赵鼎的提刑官没有做多久,却落下一个从逆官员的名声。李纲拜相,首先就是打击从逆官员,杀的杀,流的流,但因赵鼎曾经在李纲河北宣抚使麾下任职过,所以赵鼎只不过是罢官放闲。之后,赵鼎便闲居于浙江以避金人锋芒。
一般的人,在这种变局之下,可能就只能从此认命,做一辈子的前朝提刑官而终了残生。可赵鼎偏不肯认命服输。建炎三年三月,因为右司郎黄槩举荐,被隆祐皇太后下诏入觐,将加以任用。但赵鼎觉得为隆祐皇太后与孟忠厚所寄予厚望的苗傅、刘正彦不能成事,因此便迁延不进,一直拖到四月初张浚以勤王之师入行在之后才出来与张浚相会。赵鼎这时找张浚有三件大事:一,要给隆祐皇太后内侄孟忠厚加赏;二,勤王评功可以参照历朝历代的案例来进行(实际上是希望张浚举荐赵鼎任司勋郎);三、救女婿范仲熊,免于腰斩于市。
范仲熊是成都双流人范祖禹之孙,范冲之子。因为范冲有个叫做范瑶的堂兄曾经在黄庭坚的鼓唆下状告蔡京、张商英、邓洵武等与妖道张怀素图谋造反,结果是邓洵仁邓洵武兄弟从此走下坡路。作为邓洵武之女婿,朱胜非对范冲父子深怀恨意。毕竟,朱胜非也是个小市民子弟,考中进士后,考岳父邓洵武的势力才做到清显,因此朱胜非几次要对范冲父子下手。但因司马光家属曾经寄居于范冲家中,因此得免。至於范仲熊,本来是以洛阳土豪的身份被金人委以重任,但因其父在南朝为官,因此便逃了回来。回来不久,就赶上了好友苗傅、刘正彦、王世修等人的谋反之举,因此对于此事知情不举,又因苗傅等人的势力,被隆祐皇太后授以显官。苗刘兵败,高宗反正,便对从逆人员加以清算,因为朱胜非的奏劾,皇帝赵构一定要杀范仲熊以泄恨,但因张浚受赵鼎委托,于大殿之上百拜救之,结果范仲熊不过是流放到广西拘管而已。
之后,因为张浚的举荐,赵鼎被除司勋郎,乘机结识了皇叔光山军节度使赵士亻褭,又因力劝张浚奏以孟忠厚为节度使,因此,六月份赵鼎被除御史中丞,但因与高宗元妃邢氏之父邢焕有亲戚关系的范宗尹反对,结果,赵鼎的御史中丞被改为殿中侍御史。
不过,几个月后,在皇室权臣与外戚孟氏的扶持下,高宗还是任命赵鼎为御史中丞,一下子便成了朝廷的监察总长,官居从三品的朝廷大臣,从而进入权力中心。
建炎四年四月,赵鼎帅中司臣僚论劾丞相吕颐浩,生生把吕颐浩要御驾亲征,以刘光世、张俊之军往援韩世忠,将北归的金兀术大军一举全歼于长江左岸的计划打乱,理由是平江被金人焚劫之后太破烂,赵鼎不想到哪里去上班。而吕颐浩也因赵鼎的二十多份论章被罢相。
建炎四年五月,朝廷以年仅三十二岁的范宗尹为丞相,又以赵鼎为签署枢密院事。这下子,赵鼎因为搬到了宰相吕颐浩而成了执政官。但是,军中对于赵鼎的这种做法不满,刘光世、韩世忠、张俊都不听赵鼎的指挥,结果是淮西丢失,赵立、李彦先等守臣被挞懒、秦桧杀害。在此情况下,当年十月二十八日,也就是隆祐皇太后孟忠厚等自虔州还行在后不久,赵鼎被罢签书与祠。
第二度转机来自吕颐浩的举荐。首先是在绍兴二年做了建康市长,绍兴三年春又以前执政之名调任江西省长兼管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防务和南昌市委书记。这下权力可大了。而且,吸取了往年只交结权贵而不与将帅结党的教训,赵鼎在江西,全力扶持岳飞做大做强,后来又举荐绍兴五年的武状元皇叔赵士亻褭之子赵不凡到岳飞军中任职。因此便形成了宗室权臣、丞相与地方大帅的同盟。绍兴四年七月,朱胜非因为和议不成,便极力排挤赵鼎,让他以都督之名出守川陕,但金伪合兵入犯,朱胜非担心自己不能胜,因此便借故去位持服去了。因此朝廷便以赵鼎继相。赵鼎因喻樗之议,奏乞张浚主兵,以捍御淮甸,结果得胜,绍兴五年二月张浚因功拜相。此后赵鼎与张浚面和心不和。绍兴六年伪齐刘豫以七十万大军分路入犯,赵鼎主张逃到福建去避寇,张浚主张力战刘豫取胜,并趁机恢复中原,结果张浚战胜,因此赵鼎去相与郡。而绍兴七年四月,岳飞居然不顾丞相张浚的面子,直接畧挑子,就是为了替赵鼎找个说法,以打击张浚的声望,从而促成了郦琼的叛降伪齐之举,而赵鼎也得以復相。
张浚罢相之后,赵鼎讽台谏之官多方寻找张浚的过失,就连之前的富平战役以及杀赵哲、曲端的事也被赵鼎的党羽翻出来再加罪一遍,目的不过是让张浚永世不得翻身而已。可惜的是,蟑螂捕蝉,黄雀在后,张赵相争,秦桧得利。赵鼎绍兴八年十月罢相,绍兴九年被黜守漳州,绍兴十年四月罢官与祠,同年闰六月二十五日被行遣,此后被连连谪迁,直到最后被流放到海南三亚,绍兴十七年四月诏当地守臣月具赵鼎死活奏明,当年八月初,赵鼎死在三亚寓所。这时,赵鼎的长子和三子皆已去世,只有赵汾得以北归,不巧绍兴二十五年,赵汾又被章惇之孙诬以重罪入狱,当年十一月赵汾被释放后,回到家中便因狱中被折磨太过而去世。
之后,赵鼎因门人陈俊卿之力得以追复官爵。家族子孙也被授官十余人,但赵氏一门从此中衰。其原因可能是赵鼎之官位不以修德事功而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