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紹興五年六年主持的屯田富民,兩份奏疏可以說明其效果
(2022-09-21 19:34:00)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李流謙《分陝志總序》有屯田富民一卷專門加以討論,可惜李流謙的這部書稿早已亡軼,而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對此隻字不提,因此張浚在蜀中屯田所取得的成果無從稽考。但張浚主持的屯田,在紹興五年二月拜相之後,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要明白的是,建炎紹興間,全國遭遇了嚴重的災荒。建炎三年時,山東有軍賊專門從鄉間收集餓死的干屍,裝到集市售賣。至於江東南,湖南、江西、湖北、廣東都因幹旱出現大饑饉。據薛弼在擔任湖南轉運使的一份奏報中,說席益任湖南安撫制置大使時,潭州屯駐軍人家屬因為無食,每天一早便去市集乞討。至於百姓缺食的情況就更嚴重。呂頤浩擔任湖南安撫制置大使之後,曾經奏請朝廷到廣西購買三萬石糧食水運至湖南來賑災。而紹興五年六月張浚督岳飛剿滅洞庭湖湖寇時,因為洞庭湖中無水,所以比較輕鬆地將危害湖湘十餘年的湖寇。
自古屯田之制,止用軍兵,唯魏武于許下募民屯田,積谷至數百萬,然則軍民雖異,而屯田期於積穀則一麼。國家軍興以來,屢降詔旨,太上皇帝親書《趙充國傳》賜諸大帥,所以激勵諸將,然終莫能有奉承德意以塞詔命者。紹興五、六年間,置營田司,講究利害,而施行之臣,嘗同領江淮等路營田公事。經營二年,初年官收四分,莊戶六分,次年官與莊戶各收五分。省記紹興六年官中所收約七十四萬碩,莊戶所分一同。繼被旨結局,分隸諸路漕司權領,遂致人情躡望,田政日削,牛死不補,客去不追。耕熟之田,認者輒與迤遞不振,日就廢壞。今雖有存者,所得無幾,若再行招召,愈更艱難。兼遊民今日著業,往往不肯開墾荒田。欲乞先於側近軍分與主帥商議,揀次等不堪出戰及知農務之人,每軍以十分為率,差撥一二分列屯耕作。其置莊買牛,造農器,分課子,並依昨差提領營田司已降指揮施行。外有當時募民官莊,各乞下逐路取見已廢見存數目,且據舊來所管莊數目所闕客戶,招召情願人戶補填,所貴軍民各有課程,假之歲月,以漸增廣。
有見及此,張浚主持的屯田,對於解決軍食的問題作用很大。可惜朝廷對此從未曾論功。有兩份奏疏可以說明張浚主持江淮屯田前後的差別。第一份是紹興四年八月初九殿中侍御史張致遠說朝廷屯田五年,未見升鬥之入。張致遠的奏疏這樣寫的:
淮南營田四五年間,不聞獲斗粟之用,是必有不可行者。況士卒驕惰,官吏苟簡。日複一日,歲複一歲,安得不解弦而更張乎?今江北流寓之人,失所者甚眾。而淮甸耕夫,往往多在南方樵芻自給,豈無懷土之心?若委逐處守令,誘之歸業,應有照驗。物產盡數給還,仍檢括荒地,許人請佃。隨其力之大小,量給頃畝。定經界,立標表,與為永業,十年勿問。兼營田而行之,將見鄉聚相望,阡陌相屬,雞犬之聲相聞。異時博糴其贏余,亦足以紓急闕而省轉餉。願更詔群臣,商榷利便,斷而行之。
紹興四年八月初九日張致遠的這道奏疏之時,依舊是朱勝非擔任丞相,而參知政事趙鼎則已經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兼川陝荊襄大都督,不過,屯田無功,卻是朱勝非趙鼎在位時的結果。九月諜報金偽合兵來犯時,朱勝非請辭,於是趙鼎繼相,主要是組織抗金。可惜的是,關於金偽合兵入犯給朝廷造成的驚恐之狀史書只是略有記載。對於金偽入犯所下州郡及守臣或降或死的情況也不予記錄,倒是趙鼎的筆記有較為詳細的記錄。紹興五年張浚拜相後,考慮到湖南江西等地的饑饉情況,於是主動承擔了屯田工作。李心傳《系年要錄》沒有記錄屯田的成績,但曾經在張浚都督府負責過屯點事務的司農少卿王弗在隆興二年三月十四日的一份奏疏中有提及當年張浚屯田取得的收穫。紹興五年和紹興六年屯田,除屯田的民戶自己得到了收成的六成之外,朝廷共獲粟米七十四萬碩(碩通石,一碩為十斗)。王弗的奏疏如下:
南渡之後朝議屯田始於建炎四年翰林學士汪藻的奏請。當時就有旨籌備屯田。范宗尹任丞相,執行力不夠,然後換了呂頤浩和秦檜。秦檜主和,結黨營私,因此對於這些庶務推行不力。呂頤浩粗暴,也不干細活。紹興二年五月開都督府組織北伐,結果先鋒首先帶領八千部屬降於偽齊。在將要抵達偽境之前,被劉光世所遣官軍盡數誅殺之。估計當時呂頤浩懷疑是秦檜唆使呂頤浩的前鋒叛降的。因為秦檜南歸的使命就是要阻滯趙宋興師北伐復仇。秦檜罷相之後,就是朱勝非繼相,一直到紹興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去位。但四五年間朝廷屯田卻升斗不收,呂頤浩、朱勝非、趙鼎的執行力也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