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康熙《御批續資治通鑒綱目》論張浚功業不如郭汾陽的原因,是得君不同
(2022-09-12 22:06:50)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军事 |
紹興四年中,宋金打了兩場,一場是在陝西境內,戰爭爆發於春夏之間,金人獲勝而去,但在與吳玠的鏖戰之中,金兵主力損失慘重,即便是穿雙層鎧甲的士兵在進攻時,也被吳玠的強弩射殺。後來吳玠罷這場戰事的發生地點稱之為殺金坪。六月中朝廷得到王似盧法源的奏報之後頗為欣慰,曰幸虜自退,蜀口無虞。但後來覺得不妥,還是兩次根據王似盧法源的奏請給吳玠加官,其後一次給吳玠加官是在金偽合兵來攻淮甸之際。因為朝廷擔心吳玠不滿。不過,吳玠不肯接受朝廷的封賞,兩次上疏請以自己歷年殺敵所累積的功賞來換朝廷對張浚、劉子羽的稍稍寬縱,而高宗大怒,謂朝廷賞功伐罪自有制度,不是你一個遠方的將士可以左右的。不過,當時朝廷已經根據丞相趙鼎的奏請已遣使復福州召復張浚,而劉子羽也給了一定寬縱,但沒有實現吳玠所想。
第二場仗是秋七八月間劉豫所得荊襄六郡被岳飛攻陷之後,請金人益兵相助。當時金主完顏晟已經病革,於是讓宗輔、宗翰(粘罕)、撻懶等宗室大臣商議。宗輔和撻懶主張應劉豫之請南征,粘罕認為金人主力自陝西一戰之後損失慘重,尚來不及恢復元氣。金兀术的拐子馬也得重新招納訓練方可大用。結果金主完顏晟聽從了宗輔和撻懶的意見,讓撻懶權右副元帥,以宗輔為左副元帥,統兵南征,並令宗弼為金軍的都監軍領兵南征。而宗翰一派的臣僚如高慶裔等因此失去兵柄。
朝廷十月初八下旨召復張浚,張浚十一月十四日自福州貶所來平江行在入見。至,則復知樞密院事。但春三月間論劾過張浚、劉子羽的臺諫官員這時都得到了升遷,如唐輝做了兵部侍郎,胡松年做了簽書樞密院事。因此張浚入見之後感覺到朝廷的氣氛不對頭,十六日上疏辭免新除,不肯接手。十八日高宗下詔罪己,給張浚道歉,並將這道詔書榜之於都堂,說自己搞錯了,張浚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二十四日,詔張浚率樞密行府往江上視師。張浚二十六日動身,二十九日在途中見到了自金軍前議和被遣會的使臣魏良臣和王繪。他們告知張浚,說金偽合兵來犯之眾跟當年長平之戰的人數差不多,也就是說有六十萬之多。而長平之戰秦軍坑殺了四十萬已經投降的魏國軍人。所以,十二月初一日二人回到平江入見之後,便將沿途所見以及撻懶等詢問秦中丞近況的詳細情況加以奏秉。十二月初三日和初四日,侍從官分批緊急請對,大意是金人來勢洶洶,行朝當赴福建避寇。
但在朝廷內部紛亂之際,張浚與韓世忠商議遣使向金兀术下戰書,約日大戰。去送戰書的是王氏兩兄弟王愈和王德(不是劉光世手下大將王德,李心傳說王德的名字弄錯了),王愈把張浚給兀术的親筆戰書展示給了金兀术,兀术不信,說張樞密去了嶺南,如何能夠到此?但這時金兀术隨身的勇將韓常已經心生畏懼,告訴兀术,簽兵說一旦過江與戰,他們必殺統領降宋。因此在天寒而且軍中糧盡而野無所獲的情況下,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金兵銜枚北遁,一場大戰就這樣不戰而罷,朝廷可能滅亡的極大危機化為無形。
在宋史張浚本傳與高宗紀中,對於這場戰事都沒有論張浚之功。但在翌年二月十一日進拜張浚為右丞相專掌兵間。對於這場戰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張廷玉等主修的《御批續資治通鑒綱目》於此條下論之曰:
嗟夫!囘紇憚郭汾陽,不克戰而還,金人憚張魏公不交兵而退,二公何脩為而至爾耶!蓋其忠誠勲業,聞於外邦者有素故也。然高宗旣有諸賢之助,則復讐之功可以立就,夫何擇善不精,遂使臧否混淆,中無定見。况夫李綱一疏懇切詳盡,實萬全之妙筭。高宗賜詔褒諭而不能用,所謂說而不繹,從而不改者也。夫金師方退,即為自足,何其器小而易盈耶!噫!德遠人望不異於子儀,而成功之不逮者,得君之異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