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南宋孝宗皇帝精心组织的隆兴北伐为何在有致胜可能的前提下居然惨败?
(2022-06-01 16:49:52)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军事 |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张浚疏辞少傅,而孝宗也同意了,并且还下诏接受张浚的辞请。而与张浚同时进封的吴益,也就是太皇太后吴氏的弟弟,虽然人品凡庸,却没有被批准其辞请,只有张浚的辞请被批准,这就意味着孝宗的这个举动被太上皇帝予以关注了:太上皇帝不同意给张浚那么高的荣誉。而且,翰林学士史浩不久就变卦了,一变而为对张浚的所有举动奏请一一加以阻格,或者拖着不给办理。朱熹《张浚行状》说是史浩的本质如此,其实这有些不确,史浩应该受到了太上皇帝的威胁和拉拢,所以八月份史浩便被除参知政事,把左丞相陈康伯撂在一边,不管不顾,独断专行。
张浚被除江淮宣抚使之后,朝廷以陈俊卿为张浚的副手,出任宣抚判官兼知建康府。陈俊卿到任不久,既言之于宣抚使张浚,谓朝廷当以张子盖李宝以舟师自海道北上登、莱。陈俊卿的意思是薄伐山东,使金人主力被分散,以为陕西吴璘之呼应。当时张子盖和李宝都立有大功,李宝是在登莱焚毁了狼主完颜亮准备偷袭临安的舟师的所有舟船,张子盖则独立解围海州。完颜亮被弑之后,大军并未全部北还,还有十余万人屯驻海州,张子盖奉张浚之命一举拿下海州,解除了淮甸的隐患。但李宝与张子盖两人彼此不咸。李宝是太上皇帝亲擢,张子盖是张俊兄子,得到了张浚的重用,李宝所以立功是因为得到了山东义军的协助,张子盖立功则是拼命而来。因此之故,七月二十二日,朝廷有旨罢李宝措置海道。与此同时,张子盖率众北伐山东登莱的动议也因史浩屡疏而被无限期叫停,直性子的陕西汉子张子盖不明朝廷之意,以为朝廷要杀自己,因此亦忿亦怒,就这样子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到隆兴二年正月初七便病故了。
值得疑惑的是,刘锜当年也是这样子病故的,现在张子盖作为张浚的得力大将又这样子死了,死前也是怀疑朝廷要杀他。朝廷是否有遣使赐以银合茶药给张子盖?如果有,这样就可以坐实朝廷诛杀功臣的事实。如果没有,则杀他不易。问题是,有关张子盖的记录太少,未见有赐以银合茶药的史载。
朝廷为何不肯让张子盖出兵山东以为陕西德顺军吴璘的呼应?这一点状元出身的宣抚使判官陈俊卿应该是明白的,就是不希望张浚一家坐大。张浚自己也应该是明白的,但他却不管不顾,还是一往无前。九月初四,朝廷有旨吴璘弃镇还河池驻守,以全四川,其他新復陕西十三州、三军则根据情况能守便守不能守就放弃算了。为了这一指令得以施行,还特地把持不同意见的川陕宣谕使虞允文给撤职出守房州,另委王之望为川陕宣谕使,力促吴璘早日弃镇退守河池。但奇怪的是,一则王之望奉旨入觐,到都城临安之后却没有觐见孝宗皇帝,而是直接觐见的太上皇帝;二则是王之望赴川后不数日,孝宗反悔了,连忙下诏令虞允文再復德顺军与吴璘商议捍御之事,完毕后再赴行在奏事。而孝宗的这一举动令参知政事史浩大为不满,在十月份史浩写给张浚的一封书信中抱怨圣上不肯纳谏。
十二月初四日,孝宗御笔诏吴璘退还河池,但在宋史虞允文传中说这份诏书是史浩在拜相之后亲自起草的,其中有陕西十六州军是鸡肋,食之无味,可以弃之。正月初三日,吴璘在德顺军收到了这份御笔诏书,便立即着手弃镇事宜,而虞允文亦紧急请入朝觐见。但吴璘不听幕僚所谓将在外君明有所不受的劝诫,而是下令销毁文书之类的东西,将军资器仗打包装车。而且还特意给金人陕西帅写信说宋帝派人来督促班师,各守各地。但金陕西都统接到吴璘的书信之后认为这里有机可乘,於是便等待吴璘大军出城之后偷袭,这使得吴璘之军正兵三万三千余人被杀,统制以上者被杀亦十余人。
吴璘作为老将,自然知道在强敌环视之下有多凶险,但为何执意奉旨退师弃镇?这个吴璘弃镇致败的真实的原因史书没有记录,但《金史合喜传》说到了吴璘给他书信说明朝廷正在进行议和之事。刘锜的离奇死亡和张子盖的亦忿亦怒以死给了吴璘强烈的暗示,如果他的军队战胜了金人,没有奉旨弃镇,则将是下一个离奇死亡的将军。其理由恐怕是川陕之民只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后来吴璘的孙子谋反,也是因为朝廷有人说吴璘弃镇之罪没有得到清算,所以心下不满,便联系了一下金人驻守陕西的大将,欲以四川为酬,请金人封王。可惜吴璘的孙子有胆量却无能量,很快就被镇压掉了。
金陕西统帅合喜大败吴璘之后,金人主力立即向河南转移。三月初一日,金副元帅志宁致书枢密使张浚索四镇与岁币,张浚回书谓兵家之事一来一往无定数。但却将自己所草正式书牒奏请朝廷处置可否,且上疏请入见奏事。三月十六日,朝廷下旨令张浚入觐,於是张浚得旨后一边携幕僚数人与儿子张栻入觐,并在道途不断上疏言请和与金之利弊以及可以与金一战之事,要求朝廷允许其六月出兵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主战派臣僚几乎全在张局幕府,比方冯方、唐文若、陈俊卿、查籥、陆游、李稙、刘子昂、张深、王质、韩彦直。此外,胡铨、王大宝虽然也是张浚的铁杆支持者,但胡铨当时刚从饶州知府任上调到朝廷,王大宝则年龄太大,不适合在前线行阵中冲撞,因此便留在朝廷。此外就是王十朋。王十朋虽然是年纪一大把,但绍兴二十七年才中举,资格太轻,而且也非张浚嫡系,所以不为所辟。